衣服上浸透的汗渍、袖口处斑驳的油漆、裤脚边干结的泥痕,这些附着在工作服上的“印记”,是医者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见证,是机械师与器械亲密接触时的勋章,是泥瓦匠日夜兼程抢工期时沾满泥渍的匠心,更是劳动者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无声誓言。这每一道印记的背后,都藏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与奋斗,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最动人的篇章。 值此“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南昌晚报特别推出——劳动者工作服上不凡的“勋章”,从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工作服上的印记,读懂责任与担当,看到生活的美好。在此,向每一位劳动者致敬!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黄琛琛 杨小勇 万清云 熊金标 汤亚辉 胡萧 文 杨紫韬 刘铭 图 实习生 钱晨 蓝 20余公斤重的“铅甲” 铅衣下的坚守 用双手守护生命 在医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身着厚重的铅衣,在数字化减影X光机的射线中穿梭;每天承受着辐射的潜在威胁,却始终专注于手术台;他们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职业健康挑战,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他们,就是被称为“铅衣人”的介入医生。4月27日,记者走进江西省人民医院介入室,见证了心内三科主任李林锋在铅衣之下默默奉献的场景。 介入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对于介入医生而言,数字化减影X光机发出的射线是手术精准操作的“眼睛”,但同时也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减少辐射伤害,李林锋身着20余公斤重的铅衣,这件厚重的铅衣是守护医生健康的“铠甲”。在持续2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熟练地操作着手术器械,全神贯注,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后背也被汗水浸透,却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 为了亲身体验介入医生的工作艰辛,记者试穿了铅衣。当铅衣上身,沉重感瞬间压满全身,仅站立几分钟,肩膀就开始酸痛。而介入医生们,要穿着这样的重量完成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劳累,还要承受辐射带来的潜在伤害。 据了解,李林锋从事心血管介入工作已有30余年,这样的手术他记不清做了多少台。长期的铅衣负重和射线辐射,给介入医生们带来了诸多健康隐患。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辐射损伤……这些病痛成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印记”。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岗位,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医者仁心。 绿 夜色下闪亮的荧光服 与天空对话 保航班平安 4月28日,记者来到昌北机场停机坪,江西机场集团机务工程部机务勤务员张林松正蹲在飞机起落架旁,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他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顺着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拭。暮色四合,夜航的指示灯亮起,他身上的荧光服格外醒目,在滑行道上画出安全的轨迹,与起落的航班共同编织出昼夜不息的空中生命线。“每一次检查与维修,都关系到航班的正常起降,因此在工作中我会一直保持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张林松告诉记者,他从事机务工作已经第五个年头了,入职以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确保每架航班平安起落。 “因为要对飞机进行细致入微的检修维护,弯腰检查起落架、钻进狭小的设备舱排查线路、在发动机周边反复调试等,这身工作服避免不了会沾上些油渍、汗渍,也正是它们记录了我每一次在机坪上的辛勤付出,每一次与飞机近距离接触的紧张与专注。”说起身上的工作服,张林松自豪地告诉记者。 每日穿梭在繁忙的机坪上,与飞机为伴,与天空对话,回忆起过往的工作经历,张林松向记者分享道,“我们这个岗位风吹日晒是少不了的,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在今年4月11日那天晚上,国航CA1581入位时,暴雨突然来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我毅然站在了风雨之中,坚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指挥。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飞机最终安全顺利地入位,分毫不差。”说着,张林松眼里闪过一丝坚定的眼神,“经历这样的时刻,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机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我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保障飞行安全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橙 湿漉漉的工作服 自创清洗法 一把水枪秀绝活 在向塘机务段向塘整备车间,44岁的黄文喜正手持高压水枪,全神贯注地“清洗”着机车。他身上的工装布满油污、湿漉漉的,这是他每日与机车相伴留下的独特印记,无声诉说着他在机车保洁岗位上的付出与坚守。 “刚接手这份工作时,觉得就是简单冲洗,真正干起来才知道其中的门道。”黄文喜一边熟练地调整着水枪角度,一边回忆道。从最初对机车构造的懵懂,到如今能精准判断机车走行部每个部件的清洁要点,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实践与钻研。在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他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不仅熟练掌握高压水枪等现代清洁设备,还对传统清洁技巧有着深刻理解,成为车间里公认的“机车保洁行家”。 傍晚的阳光洒在车间里,照亮了黄文喜刚刚清洗过的机车轮对。他蹲下身子,仔细检查转向架缝隙是否还有残留污渍,眼神专注而认真。“可别小看这清洁工作,机车走行部干净了,才能更好地发现潜在问题。”他说着,展示自己摸索出的“分区清洗法”,按照机车部件的不同特性,调整水枪压力和冲洗角度,既能高效去除油污泥砂,又不会损伤机车部件。 每天5台机车,每台1小时,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背后却是巨大的付出。记者跟随黄文喜体验工作时发现,手持高压水枪短短十几分钟,手臂就开始酸痛发麻,而他每天要保持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一年清洗的机车数量超过1800台。“家里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一台台机车‘洗’出来的。”谈及家人,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夜幕降临,黄文喜认真整理好清洁工具。在这个见证无数钢铁巨龙出发的整备车间里,他用手中的高压水枪,默默守护着机车的整洁与安全。他工装的油污或许永远难以洗净,但这些痕迹,正是一位铁路劳动者最耀眼的勋章,闪耀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光芒。 黑 满是补丁的防水服 摸黑下水 捕捞小龙虾 凌晨两点,是这个季节恒湖垦殖场的虾农们每天的开工时间。4月,小龙虾大量上市,起虾的时间越早,价格就卖得越高。尹诗泉是恒湖垦殖场的一名小龙虾养殖户,秉承着“宜早不宜迟”的原则,他对凌晨两点的村庄再熟悉不过。 “夜里两三点就得下塘起虾,一般需要4个小时,起完了就卖虾。”本以为完成一天的交易环节,尹诗泉就可以安心“下班”,他却说早着呢,说着顺势拉出了一天的作息表。“吃完早饭,到中午最热之前再干两三个小时的活。中午补个觉,下午3点开始全塘喂食。现在是小龙虾快速生长的时候,必须让它们吃饱。晚上7点天黑了,那时才可以收工。” 4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恒湖垦殖场的虾稻田看到,穿着防水服的尹诗泉在广袤无垠的虾田里双手翻飞,熟练地将一个个浸透淤泥的尼龙网拽出水面。湿漉漉的网笼里,青灰色龙虾在网中翻腾,螯钳划破潮湿空气发出裂帛声。尹诗泉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水中翻拣,被虾钳夹出血仍面不改色。随着一只只小龙虾被倒进塑料方框中,收获的微笑也在尹诗泉的脸上荡漾。趁着把小龙虾从作业船中搬到田埂的间隙,他告诉记者:“我们日常作业穿的小龙虾的防水服通常是背带式的,搭配长筒靴,大概十斤重。裤子上的补丁打了一个又一个,是收地笼时被蹭破的。我养殖小龙虾八年了,现在恒湖垦殖场为我们养殖的小龙虾注册了品牌,销量更好了,能多赚钱大家都很开心。” 白 油漆斑驳的T恤 一把油漆刷 撑起一个家 在红谷滩区用友产业园的员工食堂,56岁的油漆工涂建安正站在脚手架上,专注地粉刷着前台吊顶。他身着已被涂料染成抽象图案的黑色T恤,斑驳的白色油漆犹如现代艺术涂鸦,记录着他与油漆相伴的岁月。飞溅的乳胶漆在他的衣服上凝固成凹凸的纹理,就像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一样,诉说着40年的匠人生涯。 涂建安一边用砂纸打磨木器边角一边回忆:小学毕业的他,跟着家乡的施工队走南闯北,从调漆配色到雕刻描金,硬是靠着观察和苦练,将传统油漆工艺的十八般武艺悉数掌握。在涂料化工技术迭代的浪潮中,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工匠,却成了业内罕见的“活化石”——既能用传统桐油处理古建筑,也能操作新型环保乳胶漆。 正午的阳光透过食堂玻璃窗,照亮了涂建安刚刚完成的石膏线接缝。他用手指轻轻抚过阴阳角,眯起眼睛检查着0.5毫米级的平整度。“现在年轻人用喷枪,但我们老派人还是相信手刷的质感。”说着,他展示自创的“三遍倒角法”,这种需要配合特殊角度刷子的工艺,能让漆面在光影下呈现丝绸般的细腻。项目经理小杨透露:“涂师傅的返工率是零,很多高端项目都点名要他。” 每天300元工钱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记者跟随涂建安体验工作时发现,仅是保持举臂刷漆的动作,20分钟就会让肩膀酸胀不已。而他要这样持续工作9小时,每年经手的施工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大小。“3个孩子的学费就是这样一刷子一刷子刷出来的。”他笑着展示手机里儿女的照片,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自豪。 夕阳西下,涂建安仔细收好羊毛刷。在这座高科技的产业园里,这位老匠人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光辉岁月。他的“涂鸦装”或许永远洗不干净,但那些斑斓的印记,是一名工匠最动人的勋章。 灰 “水泥画布”般的工服 砌墙贴砖 筑起一栋栋高楼 4月28日下午,在青山湖区京东南大道旁的一处小区毛坯房内,34岁的泥瓦工杨磊身着布满水泥渍的灰色工衣,正挥动铁铲搅拌水泥。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每一次铁铲与水泥的接触,都彰显着他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为了调配出最适宜施工的材料,他日复一日重复上千次这样的动作。长期弯腰劳作,腰肌劳损带来的酸痛如影随形,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自入行以来,杨磊已在泥瓦工岗位上坚守了18年。从大型楼盘施工现场到个体户家中改造,各类工地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瓷砖铺贴环节,他宛如一位细腻的艺术家,将水泥小心铲至瓷砖背面,用抹刀均匀涂抹,动作精准而流畅。“贴瓷砖容不得半点马虎,平整和细节决定最终效果。”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毫米级的误差都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和实用性,必须做到零瑕疵,让业主放心满意。” “早上出门还干干净净,晚上回家工衣就像‘水泥画布’。”杨磊笑着抖了抖衣角,眼神中满是自豪。这些年,他参与近千套房屋施工,砌过的砖墙、贴过的瓷砖、粉刷过的墙面不计其数,每一处经他手改造的空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谈及工作,他坦言:“看到住户能安心入住,就是我最大的慰藉。每天回家,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18年时光匆匆,杨磊换了一件又一件工衣,可每一件上都印满了同样的印记——水泥渍、泥浆块和汗渍。这些印记,是他责任的见证,更是他作为一位普通劳动者,用双手为无数家庭创造美好生活的勋章。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背后,在千家万户喜迁新居的喜悦之中,杨磊身着那身沾满岁月痕迹的工衣,依然在建筑工地上默默耕耘,书写属于劳动者的赞歌,诠释平凡中的非凡匠心。 黄 磨得发黄的迷彩衣 挥汗如雨 扛起幸福生活 4月28日,南昌的气温逐渐攀升,在施尧路和洪都中大道的搬运现场,54岁的黄勇军和同事们挥汗如雨。这位就职于南昌六顺搬家公司的汉子,身上那件磨破的迷彩工作服,成为他20多年搬家生涯最生动的注脚。 当天上午11时,黄勇军和同事们将重达一千多斤的鱼缸搬进施尧路的一家酒店。临近中午12时,搬运工作顺利完成。他们匆匆吃罢午饭,来不及休息,便又奔赴洪都中大道的居民楼,开始搬运柜子和家具。此时烈日当空,气温较高,背着大木柜的黄勇军小心地下着楼梯。记者注意到,汗水不断从黄勇军的脸上往下滴,他的迷彩工作服被汗水浸透,肩膀部分早已磨得发黄,左肩处还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帮人搬家时就穿这件衣服,这是我的工服。”面对记者的询问,黄勇军一边大口喘气一边笑着说,这件陪伴了他五六年的衣服,见证了无数次搬运的艰辛与汗水。 20多年来,黄勇军穿梭在南昌的大街小巷,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搬入新房。每一次小心翼翼地搬运家具,每一趟往返于货车与住户之间,都凝聚着他的专业与责任。“辛苦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在得到客户一声‘谢谢’后,我就不觉得那么累了。”在他看来,搬家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份承载着他人对新生活期盼的事业。 这份坚持与付出,不仅让黄勇军实现了自我价值,也让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无数家庭开启新生活的大门,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