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从“心”认识每一个闪闪发光的TA!
2025-05-12

  5月12日,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节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医院,见证5位护理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应淑媚,31载辗转多科室,用双手筑牢医疗器械安全防线;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护士李颖芳,深耕22年,以方寸耳穴、温热艾草等技术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急诊科副护士长邵军发,14年如一日在急救战场与死神赛跑;江西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护士丁奕,在血透机的嗡鸣声中坚守9年,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线;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00后”护士邹志文,工作1年半,俯身恒温箱前,托起新生希望。他们是万千护士的缩影,以爱与担当诠释南丁格尔精神,在平凡岗位书写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万清云 文 刘铭 图      精益求“净” 让医疗器械“重生”   【护士名片】               应淑媚,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消毒供应室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31年。      在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有这样一位护理工作者,她以31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应淑媚。   今年50岁的应淑媚,职业生涯足迹遍布传染病房、ICU、急诊科等多个科室。在传染病房,她直面病毒威胁,无畏逆行;在ICU,她与时间赛跑,守护患者生命之光;在急诊科,她沉着冷静,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生机。如今扎根消毒供应室的7年里,她又肩负起了守护医疗安全“幕后英雄”的重任。   作为医院的“心脏”,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供应的任务。应淑媚带领团队管理3000余件医疗器械,每件器械都要经历清洗、消毒、灭菌等10道严谨细致的流程工序。5月7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双手翻飞,迅速将血渍斑斑的器械分类,动作利落又轻柔。“这些都是救命的‘武器’。”她边说边将器械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多一分细致,患者感染风险就降低一分。”   灭菌环节,她目光如炬紧盯控制面板,参数的每一次跳动都让人放下焦灼。灭菌完成,她小心翼翼取出器械,对着光源反复检查。“每一个瑕疵,都可能成为生命的缺口。”她轻声道。   谈及为何踏上护理之路,应淑媚坦言,最初源于父亲的期望,“儿时体弱多病,父亲希望我学医,既能照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能守护他人的生命。”如今,这份始于家庭关怀的选择,早已升华为她守护生命的崇高使命。   从直面病毒的传染病房,到分秒必争的ICU,再到如今默默坚守的消毒供应室,应淑媚始终以白衣天使的初心,用31年如一日的匠心与坚守,筑牢医疗安全防线。她守护的不仅是3000余件医疗器械的安全,更是万千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护理工作者的无悔芳华。      面面锦旗 记录温馨治愈故事   【护士名片】               李颖芳,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护士,从事护理工作22年。      “李护士,我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5月8日中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中医护理门诊,41岁的李颖芳刚为失眠患者完成耳穴压豆治疗,就迎来老患者王女士的报喜。从业22年,这位护理门诊的“中医能手”,以方寸耳穴、温热艾草和温润刮痧板等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   诊疗室内,李颖芳手持探针,在患者耳廓上精准定位:“耳朵就像人体的微型地图,93个穴位连通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消毒、贴敷王不留行籽、按压,每个动作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娴熟。“神门穴镇静安神,心穴宁心安神,调和营血。”她边操作边解释,“酸麻胀的感觉越明显,效果越好。”这样的场景,她每天要重复十余次。   “李护士的耳穴疗法让我重获优质睡眠。”患者的感慨,是对李颖芳医术的生动注解。除了耳穴压豆,她的艾灸疗法能温通经络,帮助便秘患者恢复肠道功能;刮痧手法精准,让颈椎疼痛的上班族舒展愁眉。治疗室墙上悬挂的锦旗,记载着从失眠、脾胃失调到关节疼痛等各类病症被治愈的故事。   作为南昌市护理学会睡眠护理专委会副主委,李颖芳在中医护理领域深耕多年。她曾在广东省中医特色技术展示大赛、江西省首届中医护理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南昌市优秀护士”“南昌市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她说:“荣誉属于团队,患者康复才是最大的奖励。”   谈及从医初心,李颖芳眼中闪烁着光芒:“小时候看着老中医用几根银针、一把艾草就能治病,觉得特别神奇,这才走上医学道路。如今,每当看到患者舒展眉头,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从青春韶华到不惑之年,李颖芳用22年时光践行着中医护理人的使命。在她看来,每一次精准的穴位按压、每一缕氤氲的艾灸青烟,都是守护健康的无声誓言。      捐髓救人 送去生命的希望   【护士名片】               邵军发,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急诊科副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14年。      5月7日14时许,记者走进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急诊科,映入眼帘的是急诊科副护士长邵军发忙碌的身影。他正专注地为一名醉酒患者进行输液醒酒,一边操作,一边轻声安抚着患者的情绪,那温柔且专业的姿态,正是无数急诊科护士日常工作的缩影。   1989年出生的邵军发,已在护理岗位上坚守了14年。“医疗行业就像一盏明灯,让我充满期待与憧憬。”邵军发坦言,选择从事护理工作后,他收获了无数感动与温暖。最令他难忘的,是看到受伤啼哭的孩子在悉心照料下,出院时展开灿烂的笑容,是听到每位患者真挚地说出“谢谢”。这些瞬间,成为他坚守岗位的强大动力。   在急诊科这个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战场上,邵军发始终冲锋在前。他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沉稳的应变能力,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2024年12月16日,他又换了种方式救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南昌市第71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志愿者。“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邵军发坚定地说道。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他坚持初心的最好诠释——用所学知识,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这些年,每一次成功救治都让我倍感值得。愿我们护理人初心不改,永远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继续并肩守护生命!祝全天下护理人护士节快乐!”邵军发说道。      “一针到位” 赢得患者深厚情谊   【护士名片】            丁奕,江西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护士,从事护理工作9年。      “丁护士来啦!我这血管就等你稳准下针!”5月8日上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内,透析机嗡鸣声中,33岁的丁奕弯着腰在病床边,动作娴熟地为患者连接血透管路。听到病床上大叔的打趣,他一边核对管路参数,一边轻拍患者手背:“您就放心,保准‘一针到位’!”这样的场景,是他在血透室9年多的工作日常。   “大学选护理专业时,男护士还不多见,但我相信力量与细腻并存的特质,能让我在护理工作中发挥所长。”丁奕回忆道。在血液净化中心,他的判断与应变能力尤为关键——面对持续4小时的透析治疗,既要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又要敏锐捕捉细微异常。丁奕说:“每当看到患者结束治疗后安心的笑容,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丁奕与患者们结下深厚情谊。一位长期透析的老人,每次治疗时总爱和他聊家常;还有年轻患者给他送来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信任。“这里不仅是治疗的地方,更是心与心相连的港湾。”丁奕感慨道。   2024年9月24日,丁奕完成了人生中最热血的使命——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时,我没有丝毫犹豫。能用自己的热血重燃他人生命之光,是我的荣幸。”   今年五四青年节,丁奕还荣获第七届“东湖青年五四奖章”。面对荣誉,他说:“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所有护理工作者的激励。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临床一线,以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关怀,守护患者的健康。”   九载白衣执甲,丁奕用行动诠释着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他的步伐坚定而从容。      察言观色 守护“早到的天使”   【护士名片】               邹志文,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从事护理工作1年半。   5月8日下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恒温箱散发出柔和的暖光。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23岁的邹志文正俯身专注查看恒温箱里的早产儿,他轻柔调整呼吸机参数,眼神里满是专注与温柔。这位“00后”男护士用500多个日夜的坚守,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谈及职业选择,邹志文坦言:“医疗行业对男护士的需求日益增长。急诊、ICU等岗位急需反应迅速、体力充沛的护理人员,而我细腻的性格特质,恰恰能在这个领域发挥价值。”   入职后,他充分发挥男护士的独特优势。科室承担着全省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仅去年就完成400余例转运任务,最远一次往返赣州长达9小时,途中既要适应颠簸,更要严密监护患儿。“一次深夜转运,早产儿呼吸微弱,我目不转睛盯着监护仪,全程不敢懈怠。”邹志文感慨道。日常工作中,他钻研呼吸机、CRRT等仪器,挑战“高、精、尖”操作,面对紧急情况,他总能冷静处理,还会用幽默缓解紧张氛围,成为团队里的“活力担当”。   然而,职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规培时为新生儿扎针时,家长一句“男护士打针肯定很痛,换女护士”,让他倍感委屈。不过他很快调整心态,用更细致的操作和耐心沟通,逐渐赢得了家长信任。   “看着体重不足1000克的早产儿,从依赖呼吸机到自主进食、健康出院,每一次‘闯关’成功都让我倍感欣慰。”邹志文说,一次查房时,他发现一名患儿紧抓暖箱边缘啼哭,在确认身体无异常后,他轻轻哼唱儿歌、温暖安抚,患儿的手指慢慢松开,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些小生命的守护者。   如今的邹志文变得更加沉稳、严谨,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能够敏锐捕捉宝宝细微的呼吸变化、饥饿信号等。他表示:“作为护理新生力量,即便面临质疑与疲惫,我也将坚守初心,用青春和专业,为这些脆弱的小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