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制作技艺已在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走在“华夏笔都”文港镇的集市上,大大小小的笔庄随处可见,这里的毛笔畅销全国各地。其中,淳安堂笔庄的庄主李小平是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古笔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古代毛笔工艺研究及传承工作,成功仿制古老的“唐代缠纸鸡距笔”。因在非遗传承方面的贡献,李小平还入选了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近日,记者跟随李小平的步伐,一起领略传统毛笔的制作技艺。 细心 百余道工序打磨一支毛笔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进贤县文港镇,浓厚的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毛笔造型的路灯错落有致,一家家独具特色的文房四宝店星罗棋布,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中国钢笔文化博物馆、中国(文港)文房四宝交易市场……这些无一不与“笔”有关。 走进李小平的淳安堂笔庄,这里古色古香,屋内摆满各式毛笔,还有各种不同笔头的原材料。十余名工人正在遵循古法制笔技艺,精心打磨每一支精品毛笔。选料、理毛、去脂、去绒、齐毛……李小平正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端坐于工作台前,左手攥住毛尖部分,翻手让毛根朝上,右手用小梳子沿着毛针的缝隙轻轻向上滑挑,不时用梳子蘸水把毛坯中的毛绒挑出来,把毛料梳通顺;随后,他拿出一块长方形齐板,从毛尖方向将毛料一根根排在齐板上,再用刀将毛根切齐。切好后,李小平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将齐板往台灯下一瞅,再次将毛料捋齐。 “制作毛笔,看似跟白领坐办公室一样,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匠心与繁复的工序。按照传统工艺,一支真正的文港毛笔,要经过128道工序的打磨才能成就。”休息之余,李小平与记者聊了起来,“在制作文港毛笔笔头的过程中,涉及选料、理毛、去脂等十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工序,一旦有瑕疵就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改善,容不得半点马虎。笔头完成后,依次还需要经历笔杆制造、装配、修笔、刻字等工序。” 如此单调而精细的手工活背后,是李小平近40年的坚守。记者采访中了解到,1973年出生的李小平祖籍浙江淳安。1988年,15岁的他跟随父母来到文港镇周坊村,跟着一位师傅学做毛笔。起初,李小平折腾几天才能做好一支笔,经过长期反复摸索,他总结出一条经验:做好一支毛笔,关键之处在于要对不同种类和粗细的毛进行精确合理的搭配,才能使做出的笔达到特定的书写效果。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摸索、积累,李小平制笔的品质传遍了书友圈。“检验一支文港毛笔的好坏,关键要看是否具备‘尖、齐、圆、健’四德,所谓尖,即笔锋尖锐,利于书写时的起笔、收笔和勾勒细节;圆指笔头圆润饱满,书写流畅,不分叉;齐是将笔毛浸湿后展开,顶端平齐,保证出墨均匀;健则体现毛笔的弹性,书写时能根据力度变化,展现出丰富的笔锋变化。”李小平说。 潜心 反复钻研复原千年前古笔 “说实话,制作文港毛笔技术只有通过不停地练习,才能将制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技巧刻在脑子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李小平说,“没事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思考,一有空闲,就会琢磨研究如何提升毛笔制作工艺。” “别看毛笔笔头只有小小的一撮,却凝聚着文港制笔人1600多年的心血。文港制笔技艺世代相传,细细一支笔,饱含着制笔匠人的初心与使命。时至今日,文港毛笔已然与中华文化的血脉相连。”李小平说,一支毛笔,成就了文港,而文港,正依托毛笔历史文化和毛笔产业,续写着多彩的未来。全国平均10支毛笔就有8支是文港生产的,从事毛笔制作和销售的人员有2.2万人,文港毛笔年产销量接近10亿支。 据李小平介绍,除了制笔之外,他还致力于研究古笔仿制及相关文房四宝用品创新。“2006年,我偶然看到一名美国网友讨论唐代毛笔的帖子,热度非常高,很多网友对古人的书写工具发出疑问,并询问能不能复原。就是那时候开始,我萌生了复原‘唐代缠纸鸡距笔’的想法。”李小平坦诚地说,“我也没有见过唐代缠纸鸡距笔实物,完全靠自己摸索。” “最开始的两三年,我其实毫无头绪。尤其是一开始对唐笔的概念不清楚,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幸亏不少热心网友把搜集到的各种信息都汇集到我这里,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李小平说,“我前后花了五六年时间收集图片资料和史料,经过数十上百次的实践,2013年,终于复原成功了国内独有的‘唐代缠纸鸡距笔’,并取得了专利。” 8年唐笔研究,让李小平更加坚定了古笔制作的方向。自此,李小平的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于2018年复原宋三副笔、2019年复原敦煌悬泉置汉笔、2020年复原明笔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古笔,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慧心 从传承毛笔技艺到传播毛笔文化 “书法从古人的书写功能发展到了修养和艺术审美的需求,都需要毛笔书写表达出来。因此,今人仿制古代笔,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去接近古人的书写法度和状态,从而理解那个时代书法的本相。”李小平说,作为毛笔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不断对中国古代毛笔复原的探索历程,对复原古笔技艺的实践以及复原理念的深入运用,实现对复原古笔技艺的保护和提升,催发了中国毛笔行业古笔研究的热潮。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如何通过互联网传承毛笔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毛笔文化,成为李小平钻研的新方向。“这几年,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等多元、立体的传播方式,提升毛笔行业影响力,让传统制笔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李小平说,2020年至2024年,每年都有数十名网络主播宣传淳安堂的毛笔。 “我已经订了高铁票,要去合肥一所高校交流制作毛笔经验,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上毛笔。”李小平说,他很喜欢跟年轻人相处,这么多年以来,他去往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进行授课,“通过我对毛笔制作这一传统行业的一些思考和研究,让他们切身体会毛笔传统文化,进而有去亲身体验、保护的动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说实话,毛笔制作最缺的就是年轻人才,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毛笔书写,体验领悟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和趣味。” 李小平说,他前前后后带了20多个学生,既有文港本地人,也有来自广东、山东、四川的徒弟。“制造毛笔这是一个重复劳动的手工艺,但是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要耐得住寂寞,或者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有思考能力或者有学习能力的人,不仅要解决糊口问题,还要想办法把毛笔销量搞上去,这就得懂电商运营等技巧。” 除了毛笔手艺人,李小平现在还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文房雅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主要是传承毛笔技艺,而现在主要是传播毛笔文化,因为传播同样重要。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李海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