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今年被AI盯上了
2023-06-28

  “三分考,七分报”。高考分数揭晓后,考生们进入了志愿填报这个“第二战场”。而今年,高考志愿填报,被AI盯上了。

  数据显示,目前有多家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填报”之类的新型工具,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教育领域相关信息,进而生成“志愿填报”咨询产品,相关App会员收费不菲。

  那么,这些琳琅满目的AI志愿填报产品,真的靠谱吗?

  A

  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火爆

  随着各地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持续火爆。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新增高考志愿相关企业6家。2021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88家;2022年,高考志愿相关企业达2033家。

  不少企业还申请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专利。比如某教育科技企业的“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填报前预测录取分数线”,某网络安全科技公司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考志愿填报办法”等。

  艾媒咨询6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1.3亿元,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8.8亿元,6年间增长了近7倍。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到9.5亿元。未来,随着高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多,高考志愿报考付费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B

  志愿填报相关App会员费不菲

  今年,火爆的AI旋风也席卷了志愿填报市场。搜索手机应用商店,有数百款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App,部分App声称通过AI智能和大数据功能,结合高考成绩和院校历年录取,可智能计算出各学校的录取概率。

  在电商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智能个性化推荐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卡”服务的产品种类也有很多,价位在200元到数千元之间不等。

  记者下载了其中一款App,以一位福建理科类考生的成绩615分为例输入咨询,该App显示有138所大学的相关专业可供选择,录取概率从6%到99%。但该App仅提供23家低概率大学名单,其余115家高概率名单需开通会员才能显示。价格方面,会员5小时体验款为88元,普通VIP会员收费518元,“一对一”超级VIP会员则收费7998元。记者注意到,该类超级会员显示已经售罄。该款App的客服人员介绍,超级VIP会员项目由资深老师全程一对一服务,限量提供,“一上线就售罄了”。

  北京一名高考考生的家长表示,他下载过多个类似的App,花费了近1000元咨询相关的高考填报信息,但各个App给出的预测信息比较雷同,缺乏个性化信息,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录取概率。“我也知道这些App不可能给孩子填报志愿提供最终决策,但看到家长群里好多人都在用,就忍不住跟风注册了。”

  C

  AI填报可以参考不要偏信

  尽管AI志愿填报越来越火,但AI给出的建议真的靠谱吗?

  记者首先测试了ChatGPT。“福建高考物理类的615分应该如何填报志愿?”ChatGPT回答的目标大学包括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实际上,记者查询相关资料获悉,今年福建高考物理类的615分在全省排名约在8000左右,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除了福州大学,其余大学录取分数以及排名均比615要高出几十分。

  记者又以某省应届理科考生的身份及真实高考成绩分别试用了四款APP,获得的同一高校录取概率完全不同。如同济大学,四款APP显示其录取概率分别为47%、14%、60%和小于1%。多所高校中,最高概率和最低概率差了59个百分点。

  “为了得到更加有数字依据的答案,我们买了两家的VIP卡进行对比,结果让我更崩溃了。”今年参加高考的河南考生刘同学和家人本对自己选择的AI填报助手充满了期待,但一番操作下来却让他们失望而归。因为除了保底学校以外,无论是冲击院校还是稳妥院校,能够重合的学校及专业屈指可数,有的是同一院校推荐专业不同,有的是同一院校却不在同一推荐序列。

  一位专门做数据分析的专家告诉记者,这类的软件应用往往是通过给用户一点甜头后吸引客户走进消费通道,达到为软件引流的效果,大部分的数据来源是一致的,但通过不同的算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不可偏信。

  同步播报

  认准官方信息 谨防上当受骗

  记者了解到,“高考填报志愿”早已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以某填报志愿App为例,其用户群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大用户群是学生和家长,第二大用户群是高校,第三大用户群是教育机构,第四大用户群是已经步入大学的学长以及比较知名的高考志愿咨询专家,他们通过入驻的方式提供咨询服务。

  利用家长的焦虑和信息不对称,很多骗子也盯上了高考填报志愿这个环节。根据公安部门的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接口为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从而骗取钱财。

  据某地公安机关通报,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有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教育部官网曾发布预警: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并列举了包括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等多种诈骗手段。

  据了解,6月22日至28日,“2023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行。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参加,通过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等方式,为全国考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指导和服务。教育部提示,考生应尽量寻求官方权威志愿指导服务,警惕个人或校外培训机构“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北京教育考试院也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仔细甄别各类招生信息,要以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为准,不要听信各种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据《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