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电商平台上售卖的“藏手机神器”引发关注。所谓“藏手机神器”,就是在伪造的充电宝、水杯、镜子内设置暗格,将手机隐藏其中,帮助学生逃避校方检查。有网店宣称使用其销售的镜子藏手机可以“100%安全入校”,能存放市面上99%款式的手机。另有网店页面显示,近期已销售了上千个用于“藏手机”的水杯。 有律师表示,商家公然以“藏手机神器”等字样和图片进行营销,违反了相关规定,可由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不能充电的“充电宝” 内置空间可藏手机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电商平台上有一些商家兜售所谓的“学生藏手机神器”。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一些商家在销售用于藏手机的“充电宝”“水杯”“镜子”等。 一家售卖藏手机“充电宝”的商家在宣传页面中注明,其商品的主要功能就是“混淆检查”。店铺展示的“充电宝”从外观上看和常见的充电宝极为相似,有两处USB接口,还有一个显示电子数字的电子屏,但其内部构造除了顶端有一小块电路板,其余区域全部是空的。 商家表示,“充电宝”中空部分长约16厘米,宽约8厘米,可以容纳市面上大部分尺寸的手机。购买者多为中学生、大学生。除了混淆校方检查,有的学生可能将这类手机用于考试作弊。 另一名商家表示,他卖的“充电宝”可以帮助学生应付学校和宿舍的检查,并解释说,“充电宝”上的电子屏看上去显示的是剩余电量的百分比,但实际上只有25、50、75等几个数字。 水杯变身“藏手机神器” 有网店销售上千个 记者注意到,除了“充电宝”,还有一些其他物品也被改装成了“藏手机神器”。 按照销售“藏东西带暗格”水杯的商家宣传,虽然和普通塑料运动水杯外观一致,甚至也能装水,但其产品底部有开口,妥妥地将手机藏在水杯中间的暗格里。 在该商品的评论区,有买家评论称,该款水杯可以装水用于饮用,但实际上他购买这款水杯的目的是将手机藏在水杯里,“这样去学校就不用担心被检查了。” 售卖这款水杯的商家告诉记者,这款水杯购买者以学生为主。此类水杯最便宜的30多元,最贵的要50多元,价格贵的水杯还具有一定的“防金属探测器”功能。 不过商家坦言,所谓“防金属探测器”只能应对一般级别的检测,如果探测器水平较高,还是能够发现其中藏着的手机。商店页面显示,近期商家已销售了上千个用于“藏手机”的水杯。 另一家网店还销售一种可以藏手机的镜子。商家宣称使用这款镜子藏手机,可以“100%安全入校”。商家介绍,镜子的镜面可以打开,镜面后有一个隐藏空间,可以存放市面上99%款式的手机。不过商家向记者表示,如果校方使用金属探测仪来检查,仍可能发现其中的异常。 专家 平台对商家的营销行为要进行必要管束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对于商家公然以“藏手机神器”“规避检查”等字样和图片进行营销商品,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这是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韩骁说,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然而商家的营销方式与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良好风尚和社会公共秩序,特别是学生管理秩序相违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依法查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权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韩骁表示,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作为电商购物服务的提供者,平台虽未直接参与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但是其对商家具有一定的监管职责,对商家的营销行为要进行必要管束,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商家违法的营销行为进行警示、及时下架处理等,发现违法线索及时报告市场监管等部门。如果电商平台平台明知或者应知互联网广告活动违法,却不予制止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予以处罚。 所谓“神器”很劣质 有学生使用被发现 北京一所高中的老师告诉记者,此前学校确实有发现学生在宿舍使用此类“藏手机神器”。“那名学生使用的就是一种伪装的‘充电宝’,但这种充电宝看上去就很奇怪,拿在手里就能感觉到内部有东西在晃动,开始宿舍管理人员以为这个‘充电宝’质量很差,担心有消防隐患要没收,后来学生承认‘充电宝’里藏了一台手机。” “实际上,这类伪装的‘藏手机神器’往往质量较差,伪装也不彻底,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异常,并不是所谓的‘神器’。”该老师说。 记者注意到,在前述商家的评论区内,就有买家表示,他使用藏手机的“充电宝”没几天,就被老师发现了,还因此受到了校方的处罚。 上述老师还表示,学校之所以不允许学生上学带手机,主要是考虑到未成年人自制力不强,带手机上学容易沉迷其中,不但影响学习,也有害视力。“对于学生来说,健康与学习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定。” 声音 卖“藏手机神器”是不良诱导 以可以存放手机的水杯为例,有生产商说原本是为了方便运动人士外出携带而设计。但看看某些商家宣传的卖点——“防检测”“隐蔽发货”“不被老师发现”,要说不是针对学生群体推出的精准营销,你信吗?有截图显示,面对“可以带进高考考场吗”这样的问题,一商家竟然还回复“哪都可以用”,简直荒谬至极。 此前,教育部曾印发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当时各大购物平台就曾出现过保温杯、仿真书等“学生藏手机神器”。没承想,昔日“神器”保温杯依然热销,如今还衍生出了诸多新“道具”。且不说这些营销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其背后透露出的逃避规则、投机取巧等导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青少年。 要怎么管,值得深思。作为销售“场地”提供者,平台责无旁贷,有必要对商家的营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以下架等方式堵住“神器”的传播源头。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当合力尽到“疏”的责任。互联网时代,要让学生与手机完全“隔离”,显然不太可能,重要的是引导其学会自我管理,合理使用手机。有网友说:“你以为躲避的是老师的检查,实际逃避的是自己的未来。”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自欺欺人,终将伤己”,才能自觉远离“藏手机神器”。 (综合《北京青年报》、央广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