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个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杨田铭之女杨继红讲述父亲的革命故事
2024-09-3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从巧渡金沙江到强渡大渡河,从飞夺泸定桥到翻雪山过草地,90年来,长征故事广为流传。   在东湖区董家窑街道杏苑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已经72岁高龄,但她仍然坚持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宣讲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她就是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杨田铭之女——杨继红。       回忆      不惧危险 主动请战飞夺泸定桥       在四川省泸定县城区,矗立着一座形似铁索的纪念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记载了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之战。89年前,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踏悬空铁索,奇绝惊险地夺下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截至目前,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已确定名字的有12人,杨田铭就是其中一位。杨田铭原名林本寿,是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人。1908年,杨田铭出生在当地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以解中央红军被合围之险。5月24日,上级决定兵分两路夺取泸定桥,保证大军渡江。5月28日,杨田铭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29日一定要拿下泸定桥。他们连夜急行军120公里,于5月29日凌晨抵达了泸定桥附近,在离泸定桥2里左右的一个小山旁做夺桥准备工作。上级决定,从杨田铭所在的2连抽出22名战士组成夺桥突击队。杨田铭多次主动请战,连长和指导员才同意他参加突击队。   随着团长一声令下,22名勇士单衣轻装,手执驳壳枪、背插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敌人浓密的弹雨,斜身攀着铁索,用最快的速度匍匐前进……      坚定信念 矢志播撒革命火种      杨田铭的一生不仅是坚定笃行革命理想信念的一生,更是矢志播撒革命火种的一生。杨田铭育有二女一子,名字分别为杨党燕、杨继红、杨承军,寓意子女都是党的子女,要继承和弘扬革命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争做红色的革命好后代。   杨田铭生前除了日常教育孩子们要爱党、爱国,坚守清贫朴素的生活作风之外,还积极投身革命传统教育。1947年,杨田铭以特派员身份被组织派往吉林参加接管工作,后随南下干部团回到江西,在省直机关工作。因伤病缠身,杨田铭长期在医院住院疗养。即便是住院期间,他也时常应邀给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矿企业的干部职工和大中小学的师生们讲述革命历史和红军长征的故事,鼓励大家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1963年10月2日,杨田铭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病逝。1963年10月5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杨田铭为革命烈士,将其安葬在江西省南昌市烈士陵园,并为杨田铭立墓碑。      追溯   22根方柱让他开启寻找勇士之路      杨继红告诉记者,父亲一生为人低调,“他去世的时候我才11岁,那时候我们只知道父亲曾经参加过红军,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都不清楚。”直到2014年,一位叫王军的人找到他们,父亲的革命故事才被知晓。   王军今年67岁,是董家窑街道杏苑社区的一名红色宣讲员,致力于传承红军长征文化,长期在街道、社区和学校宣讲长征故事。2006年,王军重走长征路时,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看到22根纪念勇士的方柱上只刻有5位勇士的名字,其中有4人来自江西。这让王军感慨万千,从此他便开启了寻找勇士之路。   王军在寻找勇士过程中,首先查找到了1961年5月21日《江西日报》登载的一篇署名为“杨田铭”的《飞夺泸定桥》,文中详细描写了这场战役。此外,王军还走遍各个图书馆、档案馆等场所寻找更详细的资料。   通过多方打听、寻找,2014年,王军终于联系上了杨田铭的子女,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父亲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      传承      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宣讲父亲革命故事      “父亲去世的早,但是我至今能够记得父亲生前对我们姐弟的教诲。”杨继红是杨田铭的二女儿,她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对他们要求很高,尤其是对大姐杨党燕,一直希望大姐能够从事技术类的工作,报效祖国。“父亲对我们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有学识、对社会有用的人。”杨继红说道。   为了将杨田铭烈士的红色革命精神广泛宣扬,东湖区董家窑街道杏苑社区聘请杨继红为社区红色宣讲员。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杨继红经常在社区的组织下,前往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宣讲的内容就是父亲的故事,那些故事早已刻在我的脑中,但是每一次宣讲时,我还是会被父亲身上那种奉献一生为革命的优良品质所感动。”   从2019年至今,杨继红已经开展了近30场红色宣讲,前来聆听的不管是企事业单位干部还是中小学生们,都受益匪浅。“每一次宣讲,下面坐着的听众们都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孩子们,眼神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周野 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