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敬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是当代作家、评论家,曾任《小小说选刊》主编的杨晓敏先生的名言。诚然,小小说的创作,相较于其他文体,尤其是长篇小说或者中短篇小说等,委实是“门槛”极低,入手较易。然而,如果仅仅把小小说视为讲个通俗的故事而已,那无疑又是“门外汉”的一种曲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说虽小,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艺术。正如朱华胜在小小说集《化成一朵雪花的人》的《后记》中所坦言的:“都说一叶知秋,一滴水珠见太阳,‘小小说’——小小地说,深深的意,它源于生活,烟火味浓郁,是生活里触动人心的一个画面,所以美。”是的,“美”才是小小说不可或缺的内核。
《化成一朵雪花的人》以两辑作品的形式,集中呈现了朱华胜近年来创作发表、常被转载的小小说精品约百篇,如《老羊倌的年》《雪中那抹红》《化成一朵雪花的人》等。统观全书,这些作品往往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语言质朴中富张力,典雅中透诗意,彰显了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共同构筑成一个既典型又精彩、既微观又浩阔、既平凡又伟大的小小说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自然的美好。
不难发现,朱华胜似乎更偏爱乡村,多数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清新的乡土气息,宛如一幅幅匠心独运、细腻灵动的生活工笔画,悄然勾勒出了寻常百姓在岁月长河里的喜怒哀惧、啼笑愁怨,他们的彷徨与伤痛、善良与大爱及责任与奉献等——
《独臂山神》一篇,通过山翠和丈夫的守林生活,朱华胜展现了夫妇二人勠力同心,对自然的敬畏与坚守,对家庭的守护与责任感等。丈夫因公致残,独臂亦未卸责;山翠相随其后,无畏风霜雨雪。在阖家团圆之日,面对偷树贼,夫妇二人挺身而出,默契迎战,警报忽响,似山神怒喝,震慑宵小。三十余载岁月,他们以山为家,把守护化作使命,为山林安宁筑起铜墙铁壁,让每棵树、每片林都烙下了坚守的印记。作家以独臂山神作为象征,并通过对夫妇二人的动作、心理与对话描写等,表现了人物的勇气与决心,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叙述,具有了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小说情节紧凑,张弛有度,从山翠下山买物到发现偷树贼,再到警报响起、全家团圆,每一个转折点都恰到好处,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特别是结尾处,丈夫在巨石上如“独臂山神”般站立,不仅是对前文伏笔的巧妙回应,亦将主题推向高潮,令人震撼不已。
《老羊倌的年》中,朱华胜通过对老羊倌孤独而充实的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老人的坚韧与乐观、安宁与满足。小说以老羊倌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与羊群、狗儿的互动,以及对儿子的追忆,塑造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坚毅如松的角色形象。老羊倌的儿子因护林牺牲,他却未被悲痛击垮,毅然接过守山重任,十五载春秋,相伴不离。老人巡山的脚步踏过四季,春日繁花、冬日白雪皆为见证。尤其是老羊倌的年节,满溢着温情:政府送物资,邻里赠美食,孙女一家登门拜望,柱子、小石头等热忱相邀……厚重的情谊在红尘烟火间流淌。一份份牵挂,一份份关爱,慰藉了、温暖了老人原本孤寂的内心,那质朴互助的淳厚民风,如冬日暖阳、灶间炉火,融化了冰雪,驱散了严寒。
小说通过老羊倌的故事,传达了对山林土地的敬畏,对家庭、亲情、责任和自然保护的深邃思考,以及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怀念,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美好”的无尽反思。
著名作家叶兆言说过,文学很简单,但一定要有痛和善。在作者的笔下,山翠夫妇也好,老羊倌也罢,都是尝尽了生活的苦痛,却又不改良善本性的普通人。再看《化成一朵雪花的人》,张老憨人从“天降”,身世成谜,却怀揣滚烫善意。他失忆困于雪地,仍不忘照顾邻里,暴雪封路之际,他便是温暖的使者,背柴送炭,救人危难……即便最后逃犯身份“曝光”,往昔善举亦如熠熠星光,照亮了人心。苦难未折其善,反而绽放出人性至美之花。小说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象征手法,讲述了张老憨的神秘身份和他对村庄的默默贡献。没错,凛然飞舞的雪花,是线索,亦是背景。作者通过张老憨的梦境和行为,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和对过去的追忆,探讨了身份、记忆、良善与救赎的主题,以及一个人如何在失去后,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等。至于《包裹》《重托》《铁石》等,皆与此相类,不再例析。
相较于第一辑作品,第二辑的篇幅大多更加精短,但取材更广泛,笔法更灵活,语言也更蕴藉有力,可谓字字珠玑,不可更易。它们常常以小见大,紧随时代节拍,通过个体命运来反映社会现实,通过一己悲欢来直击民生热点,让人击节之下,啧叹连连。如《合欢》,以温馨的叙事和深沉的情感,于平淡日常里,雕琢出别样温情。朱老汉与毛婶,皆为“空巢老人”,因菜地相邻成伴。一句缝补之邀,几声默契叹息,打破了岁月沉寂。沟渠改造仿若心桥搭建,菜地合欢,两心相依。作家慧眼独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以微篇文字强化了理解、关爱与体贴等之于人之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再如《瞒》,父亲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儿子却只能藏起满心悲苦,偷焚自己罹患肝癌的诊断书,一切,只为父亲走得安详,再无牵挂。这份亲情至深处的爱与孝、责任与坚强,如暗夜之烛,虽微弱却烫人眼眶。类似的篇目还有《盼》《荒城》《团聚》等,余不赘论。
掩卷之际,不由感慨:小说中的平凡人物,不正是生活中的你我吗?——可能背负苦难,却也怀揣良善;常受生活欺骗,却又梦想不灭。这是一帧帧生活缩影,亦是一首首人性赞歌,它们宛如晶晶然欢歌前行的溪流,润泽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幡然醒悟:无论人生之路多么坎坷,总有点点微光可寻,总有缕缕温情相伴;无论时代浪潮如何翻涌,我们都应永葆初心,我们都要矢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