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飞
一生嗜好读书,以“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自勉的毛泽东同志,生前所读的最后一部书是《容斋随笔》。这个情节不由得让我对《容斋随笔》充满着好奇与神往:这是一部怎样的书,让一代伟人如此厚爱有加?于是觅得一册,置于案头,且读且思。
一
顾名思义,《容斋随笔》是一部随笔。
随笔,不像鸿篇巨制,它看似小玩意,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浓缩的是精华。优秀的随笔佳构离不开深厚学养与丰富阅历,短短一则颇见功力,见识、学问、才情缺一不可。
许多文章大家都偏好随笔,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编著的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概》,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著述的“小型百科全书”《夜航船》,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都是中国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随笔集。
如同《阅微草堂笔记》一样,《容斋随笔》也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子,全书共《五笔》,分为《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容斋三笔》《容斋四笔》《容斋五笔》五部,共计74卷、1220则,洋洋50余万言。
为什么取名“容斋”?如同三希堂、阅微草堂一样,都体现了古代读书人的雅兴。乾隆皇帝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三希堂”,纪昀把自己住的草堂命名为“阅微草堂”,《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则以“容斋”为号。
“容斋”言其房子不大,指的是“室仅容膝的书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对这个书名作了明确解释:“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意思是这些随手记录的所思所想,已难以完全按照先后次序排列,索性称之为“随笔”。
现代学人钱钟书有一个“吃蛋的理论”,大意是:“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文章是人写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学识,写出来的文章不一样。要读懂《容斋随笔》,当然不能不了解作者洪迈。我从母亲的启示里获得了一个“读书壳子的理论”,每每读一部书,都要先浏览前言、后记之类的“书壳子”,借此了解与作者相关的信息,以期能更快更顺当地走进这部书。
从书里书外的一些介绍看,洪迈,生于1123年,去年是他诞辰900周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活了80岁,在古代可谓高寿;谥号“文敏”,与他作为著名文学家的地位相配。
宦海奔波,政务繁冗,舞文弄墨的事儿当然只能忙里偷闲。有老前辈曾用“以文辅政、政暇弄文”指称一段时间里我的生存状态,大抵便是这个意思。精力有限,著书立说自然难以一气呵成。据洪迈自述,《容斋随笔》的创作耗时近40年,是他长期以来博览群书、实践经世致用智慧的结晶。当然,从《容斋随笔》的内容看,以点滴累积的方式完成这部著作的撰写,也是恰当的。
文火慢炖出佳品,洪迈“四十年磨一剑”,慢工细活,剑光闪烁,《容斋随笔》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最具学术价值的笔记。同样钟情于笔记体的纪昀惺惺相惜,称《容斋随笔》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二
《容斋随笔》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读着洪迈的文字,感受《容斋随笔》的魅力。这1220则随笔,每一篇都不长,大多寥寥百余字甚至仅有数十字,但都有着极强的张力,让人不由得想起“短小隽永”“言简意深”之类的词语。很多短章,甚至可以演绎成长篇小说,拍摄成影视作品。
我想用“三有”概述我对《容斋随笔》的阅读印象。
运笔有格:大巧若拙,自然成文。高手出招如行云流水,看似无招实有高招。一位优秀的作家,每每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他们运用的是自然之法,内化于心外化于文,随性而发随手而写,运笔随性但不随意。洪迈文笔老道、功力深厚,体现在《容斋随笔》上,就是似乎在叨家常,未曾用多少力气。没有劲道功夫,怎能随心所欲?水平到了,写什么都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文字,写起来“漫不经心”,读起来往往也轻松解颐。
成文有源: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文章写得顺、文字耐看,离不开写作者的阅读史与实践史。《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正是得益于年少时博览群书打下的童子功,加之长大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量加持,《容斋随笔》于是有货有料,洪迈这个“巧妇”做出了有米之炊。这部书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内容涵盖民俗掌故、诗词经典、制度变迁、历史总结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部当时的“百科全书”。南宋诗人、学者何异称其“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
内容有魂:经世致用,呕心之作。作为一位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官员作家,文章不为稻粱谋,文以载道家国情。与单纯的书斋学者和玩文字的“小文人”不同,洪迈阅读量大,又有长期的仕宦生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谙熟世事人心。《容斋随笔》因而见格局、见情怀、见境界,无关风花雪月,脱离了小我,脱离了玩技巧,脱离了无病呻吟。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如此钟爱这部书,很重要一点正在于其宏旨大义,尤其是所包含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邃思考。
运笔有格、成文有源、内容有魂,《容斋随笔》这部洪迈在政事和读书之余炮制出来的作品集,由此影响深远,面世以来广泛流播。无数人手不释卷,将其置于案头,从中获得无尽滋养。当初写作《容斋随笔》,洪迈的一个重要初衷,也是希望能借助此书普及知识以及用作后人课教。
“容斋通大野,随笔写乾坤。”洪迈身居一隅、心系天下,于青灯黄卷中书其所见、所闻、所悟。《容斋随笔》正源于其广博,“上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资政启智也可,消遣休闲也可。其研究学问的方式更是惠及后世,明末马元调称此书“考据精确,议论高简,读书作文之法尽于是矣”,清代“考证学派”便是受了它的影响。洪迈的治学态度与悲悯情怀,使《容斋随笔》长盛不衰,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
三
赣州人不能不知道《容斋随笔》,不能不知道洪迈。
洪迈生于赣东北,但他对赣南这块土地并不陌生。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洪迈从鄱阳湖溯赣江而上,来到赣州担任知州,直至乾道九年(1173年)。850多年后,我在嘉靖赣州府志里找到了他的名字。《容斋随笔总序》起头第一句亦是“知赣州寺簿洪公”,足见赣州与此书之渊源。
感谢历史,赣州作为江南重镇,诸多风流才俊在此为官、游历,使赣州成为“先贤过化之地”。“书圣”王羲之的叔伯兄弟王兴之、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翰、爱国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天祥、千秋圣人王阳明……他们都先后在赣州留下了政功墨迹。
封建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不少官员都是饱学之士,亦官亦儒。道德、功业、文章,无疑是古代读书人的光荣与梦想。22岁便中了进士的洪迈,同样把做官和做学问当作人生两件大事。他在赣州政声卓著,史载其在此“兴建学宫,建造浮桥,士人百姓安居乐业”。
赣州古城两江环抱,出入不便。北宋熙宁年间,时任赣州知军的刘瑾在西津门外章江上倡议建设了赣州历史上第一座浮桥——知政桥,亦名西津浮桥。此后,不同时期又先后修建东河浮桥、南河浮桥等浮桥。东河浮桥即为洪迈任知州时所建,又称惠民桥、东津桥、东河浮桥、建春门浮桥。
古代赣州修建的浮桥,唯有洪迈主持建造的东河浮桥,八百余年来依然布阵于原址,依然发挥着作用,依然人来人往。今天,它甚至成为八方来客游历赣州的重要打卡地,“不走东河浮桥,等于没来赣州。”
贡水悠悠,浮桥悠悠。每每行走于东河浮桥上,我便不由得想起洪迈这位老知州,想起《容斋随笔》。白天忙于政事,夜晚秉烛疾书,《容斋随笔》中有多少篇章是这么构想出来的?踏步浮桥,来往行人摩肩接踵,洪迈夹杂其间,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考,有多少篇章出自浮桥之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政与写作互为参见、相得益彰。如同许多怀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襟抱的读书人一样,洪迈在赣州汲取丰厚养分,赣州的经历也就成了《容斋随笔》的重要元素。
书是纸上文章,但离开了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斋随笔》是在实践中创作的,读懂《容斋随笔》同样离不开实践。以修建福寿沟惠泽赣州千年的刘彝,有句名言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容斋随笔》,也得边读边走,这是开启本书的最佳方式。
随笔不是用随随便便的笔写出来的,不是随便一笔,当然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读懂。没有生活,没有阅历,没有积淀,《容斋随笔》即食之难以入味、嚼之难生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