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亲的元宵节汤圆
2025-02-01

  □缪士毅

  这些年,我去过大江南北不少地方,也品过各地不少美食。但最难忘的是母亲亲手烹制的美食,尤其是元宵节到来之际,更是怀念母亲做的汤圆。

  在我的乡下老家,元宵节吃汤圆,就和除夕吃年夜饭一样重要。元宵节早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象征美满的汤圆,别提有多高兴了。老家的习惯虽然是元宵节早上吃汤圆,但早上来不及吃的,也有在中午或晚上吃。不管怎样,按照老家的风俗,元宵节吃汤圆是少不了的。

  我从农业大学毕业后,曾在农业系统工作过十来个年头,那些年,母亲常问我种植糯稻什么品种最好,以便过年过节时捣年糕、做汤圆有好食材。母亲心中还盘算着,每年在自留地上种上一两畦芝麻,芝麻收获后就可作为做麻心汤圆的食材。老家房子后面还有棵桂花树,每当金秋桂花盛开之时,母亲总要在树下摊上几块干净的白布或花布,收集落下的桂花,晒干之后,在元宵节做汤圆时派上用场。汤圆上撒些金色桂花,平添几分色香味。如今回想起来,一碗母亲做的元宵节汤圆,承载着满满的温情。

  每当元宵节时,母亲便将事先磨好的糯米粉,加适量的温水,拌匀成粉团,变魔术般做成各式汤圆,有大的汤圆,也有小的汤圆;有甜的汤圆,也有咸的汤圆;有实心的汤圆,也有包馅的汤圆。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家里人多,再加上经济条件有限,元宵节时,母亲通常选择做实惠又方便的实心汤圆。

  我成家之后,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做汤圆的一些方法,比如做实心汤圆时,事先需将磨好的糯米粉加适量的温水揉成粉团,然后从粉团上取一部分,将这一部分放在砧板上用手先搓成小拇指粗的条状,用刀将条状切成比花生米稍大些的粒状,再用手心轻揉搓成汤圆。待粉团都做成一颗颗汤圆之后,便将汤圆倒入锅中的沸水里,汤圆在沸水中浮起,表明汤圆已煮熟。煮熟的汤圆盛在碗中,加上红糖或白糖,再撒上金色的桂花,那色香味俱全的汤圆,令人食欲大增。

  母亲做的元宵节汤圆,充满着家庭的美满温馨,传承着华夏的民俗文化,让人越品越有味。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