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万古存
——记永不褪色的“兴国红”
2025-02-21

  □邓京红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为掩护红军伤员,毅然走向绝境,在衬衣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血书后纵身跳崖、慷慨赴死的江善忠烈士的故事;一个是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自同一个县——兴国,他们是千千万万赤胆忠心的兴国儿女的缩影。

  投身革命全县一片红

  五四运动后,兴国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袁玉冰,在南昌领导成立了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江西改造社,创社刊《新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被誉为大革命时期“江西三杰”之一;陈奇涵,参与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胡灿、肖以佐、鄢日新等,在兴国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工农武装起义;萧华,14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6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为革命战斗一生;钟元洪、谢远崧,率领兴国模范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兴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1926年9月就建立了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1929年3月成立中共兴国县委员会,4月成立兴国县革命委员会,诞生了红色政权。1930年春,成立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实现全县一片红。 

  兴国是赣南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早期的党员大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普遍学习过《共产主义ABC》《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向导》《新青年》《新江西》等革命书刊,并创办了中共兴国支部机关报《奋斗周刊》和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剑锋》,举办农工运动、青年干部等各类训练班,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工作能力和文化素质。各级党组织一成立,就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如党员“十带头”和“星期六优待红军家属义务劳动日”等制度,用制度和纪律来规范党员的行为。同时举行“冲锋突击月”竞赛评比活动,教育共产党员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随时随地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和关心群众,在革命工作中吃苦在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到1933年,兴国县的共产党员已有15000余人,即每百人中有共产党员6.5人,党员人数之多、比例之大,居苏区各县之首。 

  “一首山歌三个师”

  “韭菜开花一条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天下豺狼不打尽,世上穷人难翻身。为了保卫胜利果,快快报名当红军!” 

  苏区时期,为了开辟和发展红色区域,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兴国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当红军。当时全县总人口23万,参军参战的就有9万多,中央红军人数最多时12万人,而兴国县先后有5万多人编入,当时曾有“没有兴国人不成单位”的诙谐说法。在当年的“扩红”运动中,兴国县上至四五十岁的壮年,下至十四五岁的少年,几乎都曾报名参加红军,到处呈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其中,整师上前线的就有兴国新编第一师、兴国补充师、兴国模范师,成就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动人佳话。 

  兴国新编第一师。1930年10月,中共赣南特委将兴国县赤卫队、少先队中的精壮分子,编为兴国新编第1师,共1200人,辖3个团。1930年10月至11月间,兴国新编第1师曾配合红二十二军新编一、二、三师,先后5次佯攻赣州城,直接威胁赣州守敌。同年冬,兴国新编第1师与于都新编第二师、赣县新编第三师一道,配合红二十二军在赣县江口、茅店和兴国枫边、城冈等地阻击敌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1931年1月11日,兴国新编第一师第一团编入红三军,第2、3团编入红十二军。 

  兴国补充师。1932年春,兴国补充团作为组织训练与输送新兵的常设机构,在兴国县城背街孝睦堂成立。同年秋,部队被调往福建泰宁县配合红一军团第四军第10师同敌人作战,后被编入红十师。1933年春,红三军团在兴国组建补充第三团。该团先后接收5批新兵,每批800名至1000名,经两个月军事政治训练后,送往前方补充红三军团。1933年8月1日,中革军委决定各个军团组建一个红军补充师。是年冬,红三军团将补充第三团扩建为补充第三师,接收兴国、赣县、万泰等地的新兵。1934年5月,经过两个月训练的兴国补充师7000余名新兵,全部上前线。其中补充红三军团5000人,红九军团2000多人。从兴国补充团扩充到补充师,前后不到两年,共接收与训练新兵近2万人,对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兴国模范师。土地革命时期,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在实行农村军事化过程中,规定7岁至15岁的少年与儿童均加入儿童团,16岁至25岁的青年均加入少先队,26岁至45岁的青壮年均加入赤卫队。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均属军事化组织。1930年3月,兴国县成立苏维埃政府,随即成立了兴国县少年先锋队中队部。少年先锋队寓兵于农,平时训练,不脱离生产;一旦上级下达命令,便开赴前线,配合赤卫军、地方红军和主力红军作战。1932年8月,兴国县抽调少先队、赤卫军的优秀分子,在筲箕窝组建了兴国模范师,共7000余人。1933年5月,兴国模范师全师集体报名参加红军。5月10日,中革军委批准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14日,红一方面军总指挥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给兴国模范师发来贺电:“你们是全苏区模范的模范。”被批准参加红军的兴国模范师全体指战员共5161人,从兴国出发,开赴乐安大湖坪整编,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六师。这一壮举轰动了整个中央苏区,有力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中央政府称赞兴国模范师是“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 

  1934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瑞金主持了隆重的授奖仪式,亲自授予兴国“在战争动员中光荣的模范”的“扩红”奖旗。 

  血肉之躯铸就不朽基石

  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兴国群众自愿组织起来到火线上配合红军作战。1934年9月,兴国1256名赤卫队员帮助红军修筑工事,5398名赤卫队员帮助搞运输,其中妇女占了三分之二。兴国龙口乡女子赤卫排39人,在9月5日自带20天干粮到前线帮助红军作战。《红色中华》报道说:“兴国的游击组,他们经常在夜间袭击敌人,走进敌人的堡垒线内如入无人之境,他们路熟,敌人看不到,他们可分为三个五个一组,把几十个组有计划地散布在敌人周围的高山上,突然间土炮鸟枪四面八方响声连天,吓得敌人惊慌失措……”兴国女子赤卫军也整排整连地上前线帮助红军作战,进行火线喊话,瓦解敌军士气,连困在碉堡中的白军士兵也悲哀慨叹说:“红军怎样不打胜仗呢,看,连女子都上火线了,男女老幼一样齐心啊!”妇女同志还担任火线上的勤务,帮助红军挖工事、抬伤兵,送茶水、煮稀饭慰劳红军。 

  1934年9月至10月,红一方面军在反“围剿”的西线战场——兴国高兴圩和古龙冈地区,打了一个多月的阻击战,为中央红军主力赢得了突围转移的宝贵时间,并掩护了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往于都的安全集结和胜利突围,同时为集中部队、补充兵员、筹备粮草、扩充战费、保障供给等各项长征准备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红军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下达战略转移的命令后,在兴国的红军各军团相继在兴国集结休整,踏上长征路。 

  1934年9月6日,红六师5000余人,将高兴的防务移交给了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在高兴与蓝田圩之间的地区整顿后,秘密转移到兴国城南地带。9日,集结在筲箕窝。12日,经竹坝、洪门撤离兴国开往石城。 

  10月6日,红一军团将兴国城北至高兴圩的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军团19800余人,除第十五师外,其他指战员秘密撤到兴国城南的竹坝、洪门一带休整。9日,离开兴国,开往于都集结,准备突围转移。 

  10月7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令红八军团务必于9日撤离古龙冈地区,经社富开往于都。红八军团一直坚持战斗防御到8日晚9时,然后边打边撤,于9日中午抵古龙冈圩。而后,全团10922人来到社富集结休整补充,随后作为中央红军的右翼后卫,在于都孟口渡河。 

  10月11日至13日,红五军团在兴国城北的文溪、石富一线打了西线战场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13日,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在石富激战一天,打退了敌人六七次进攻,当晚下半夜,奉命撤到洪门。17日,红五军团将兴国城南防务移交给江西红军独立三团,全军团12168人,于当晚撤出战斗,边行军边补充新兵和物资。19日,经社富、五龙圩,到达于都孟口渡河,作为红军长征的后卫部队,踏上长征。 

  这样,中央红军有7个师,约4.5万名指战员,从兴国出发转移踏上了漫漫征程。其中,参加长征的兴国籍战士有3万余人。据革命烈士名册统计,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烈士就有12038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47人),相当于长征路上每一公里就长眠了一位兴国籍烈士,有“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之称,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长征的胜利之路,化作新中国的不朽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籍长征老干部有506人、授衔的开国将军56人、省部军级干部121人、师厅级干部329人,他们都是为革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功臣,献身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坚持革命到底,铸就了永不褪色的“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