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昌荣
日前,林席常、骆耀明的党史新著《赣南三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赣州市社科精品著作资助项目,历经6年打磨。
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失利后,茂芝会议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战略决策。从1927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东饶平,经福建平和、永定、武平西进赣南。其间,经历“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史称“赣南三整”。“赣南三整”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赣南三整》内容丰富、史料可靠、结构严密、文字凝练,是一部忠实反映“赣南三整”历史,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的精品力作。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该书以26万字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朱德、陈毅领导南昌起义军余部在赣南进行思想整顿、组织整编和军事整训的历史。
“赣南三整”前后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编著者将眼光和笔触前伸、后延,起笔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收笔于1928年5月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时间跨度的拉宽,既有利于把“赣南三整”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讲清楚,又使本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书中还披露和甄别了一些史实,如起义军在瑞金时苏联顾问纪功对南下进军路线的提议,聂鹤亭从上堡离队的原因、过程及其后续行迹;又如转战过程中对部分伤兵、女兵的安置和离队安排;还如大余整编期间,朱德委派毛泽覃担任大余县县长,几个动摇分子脱离队伍、后又归队的情况等等。编著者将宏大的叙事化成触手可及的历史细节,形成对“赣南三整”历史的全方位、全过程反映,使全书主线清晰、大气庄重,又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二是史料的可靠性。6年时间里,编著者参观、考察了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的绝大多数地方,还专程前往朱德故乡四川仪陇采集史料;参阅了大量回忆录、地方党史资料、党史专家的研究文章、口述史资料等,在此基础上精选素材,编纂成书,堪称“信史”。
如“茂芝会议”一节,以取自《朱德传》《朱德画传》、陈毅回忆文章《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赵镕回忆文章《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粟裕回忆文章《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饶平党史资料《一次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曾一石研究文章《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对福建革命的影响》等为素材展开论述和评价,还附上《参加茂芝会议的起义军团以上干部名单》和《进驻饶平茂芝的南昌起义军营连级干部名单》两份材料,这些材料都有所依据、真实可靠。又如“上堡整训”一节,所引史料来源十分广泛且都真实可靠,既包括传记作品《朱德元帅》《陈毅传》《陈毅元帅》《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朱德、粟裕、杨至成、谢振华等的回忆录和谈话,又包括《中国共产党赣州历史》《中国共产党崇义历史》《上堡乡志》等,真正做到了“以真实可靠的史料说话”。
三是论述的严谨性。该书处处体现出精练的概述、忠实的引文、理性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述。
如对三河坝分兵历史意义的论述,编著者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三河坝分兵直接导致起义军进军潮汕的受挫,然而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发展方向看,恰恰由于三河坝的分兵,才使起义部队在潮汕受挫时留下了一支力量北撤到了井冈山,为后来红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成就了‘朱毛红军’红四军响亮的番号”的观点,持论有据,说理严谨。
又如关于“赣南三整”的历史意义,编著者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把“赣南三整”与“三湾改编”作对比;第二,基于“赣南三整”之前和之后部队的历史走向、重大变化;第三,利用已有学术成果;第四,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赣南三整”对实现三大转变有极大推动的结论。这些论述充分严谨、有理有据,不强词夺理,不固执己见。
四是行文的凝练性。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七章,每章开头均精选“赣南三整”“一号人物”朱德的原话作为点题,全书结构简练朴实、清晰明朗、高度凝练,行文上也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
如对“朱范合作”历史意义,书中是这样归纳的:保存了南昌起义余部的有生力量,成功探索了共产党的统战路径,为朱德领导湘南暴动、实现朱毛会师积蓄了力量,赢得了先机……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现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
通读全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兼具学术严谨和通俗易懂,凝练而不凝滞、严密而不拘泥,既字斟句酌又文气贯通,既说理透彻又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