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铭
下班回家,看见街道旁有人卖竹筒粽,三轮车周遭老老少少围了一圈人,自己也忍不住了,凑上前等着要了一支,边走边品尝。散发着热气的竹筒粽,软绵绵;沾了桂花糖粉的竹筒粽,甜丝丝。第二天下班回家,特意多买了几支,带回与家人一道分享。
因为竹筒粽,对小吃留了个心眼,竟然发现,小吃已经遍布县城的街道巷弄。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小吃店有七八家,小吃品种琳琅满目:武大郎烧饼、老面馒头、烤火腿肠、羊肉串、蒸饺煎包子、板栗香酥饼、刀削面、肉夹馍、过桥米线……这些外地的小吃,不知何时来到了兴国县城。
小吃一词,始见于明清。《醒世恒言》写钱青在高赞家吃饭:三汤十菜,添案小吃,顷刻间,摆满了桌子。《儒林外史》描绘景兰江、匡超人、支剑锋、浦墨卿四人小聚,叫了两碟小吃,一样是炒肉皮,一样是黄豆芽。
古人喜欢用碟盛放小吃,这个习惯今日依旧传承。很多茶铺、酒肆、餐馆甚至星级宾馆,小吃或者说小菜,都用碟子盛放,似乎这样,更能烘托餐桌氛围。一碟松松黄豆、一碟酸酸萝卜、一碟脆脆花生、一碟软软皮蛋,主菜尚未出场,小吃捷足先登。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家乡兴国也不例外,有几款小吃颇具盛名。
社富嗦粉,是极受欢迎的小吃。这种状如面条,以薯粉为主要成分的小吃,晶亮汤鲜,配上肉丝,洒上少许辣椒和葱,嗦粉刚端上桌,便食欲勃发,入口更感筋韧爽滑、香辣可口。
江背米果亦声名显赫。江背米果品种多样,发糕、油脐、鱼包子、虾包、艾米果、黄元米果、仙人冻……每一样都活色生香,让人唇齿生津。很多在县城居住的人,周末时分,驾车特意到社富乡和江背镇吃嗦粉和米果。有不少邻县的朋友,亦慕名而至,来一场舌尖上的旅行。
当然,家乡的小吃远不止这几样,茶园的倒蒸红薯干、隆坪的煎泥鳅包、永丰的咸鸭蛋、均村的炸薯包都是各具特色的小吃。
小吃,是属于寻常百姓的吃。小吃的身影随处可见,让人间充满了烟火味,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小吃,吃的是快捷。煮得快、炒得快、蒸得快、烤得快,吃得也快。比如面条或者粉干,板凳尚未坐热,伙计已端上桌,稀里哗啦,三下五除二便填入了肚腹。吃包子、饺子、葱饼之类,还可用食品袋兜着边走边吃。大餐麻烦,撮一顿得熬上个把钟头。有次赴宴,菜满桌、酒满杯,觥筹交错,足足耗了三个小时饭局才结束。太浪费了、太浪费了,浪费的不仅是酒菜,还有时间。
小吃,吃的是随意。随主人之意,随心情之意。一碗拉面、一盘炒粉、一笼包子、一盅肉汤、一屉蒸饺、一串烤羊肉……吃得随心所欲,吃得干净利索。试想想,倘若独个儿,点上三四份菜,煞有其事地慢酌细饮,别人或许会偷偷嘲笑。
家乡的小吃,那滋味一辈子萦绕唇舌。
那年,我去北京的一位伯伯家,特意带了一包红薯干,伯伯一边品尝一边说,已经十余年没有吃过家乡的“蒸干子”。吃着吃着,伯伯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我猜想,他所品尝出的,是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和剪不断的缕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