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坚
在读到“赣州嘉定拾柒年修城官砖”这块砖的时候,一个名叫郑性之的人走进了笔者的视野。这个出现在清同治版《赣县志》赣州修城记录里,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杨万里之子杨长孺、嘉定十年(1217年)宰相留正之孙留元刚一起接力修城的人,来头不小。
朱子门生 状元及第
郑性之(1172年—1255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因避宋理宗讳改名,号毅斋,侯官人(今福建福州),家住现今福州三坊七巷之吉庇巷。年少时拜入赫赫有名的理学大家朱熹门下。朱子曾感叹他的名和字都很宏大,后来两人交情深厚,分别以“弘”和“毅”命名自己的书斋,取意于“佩韦”(戒急戒躁、引以为戒)。郑性之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状元及第,先后任承事郎、平江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秘书郎、尚书右郎官、袁州知府、赣州知府、隆兴知府、建宁知府、吏部侍郎、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副相)、兼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等职。
嘉定十六年(1223年),郑性之被任命为右文殿修撰并兼任赣州知府,他5次上奏请求免除这一职务,都没有得到朝廷允许,最终在冬十二月才正式上任。
据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嘉定十七年(1224年)知县赵汝盥申请州守郑性之浚濠加葺。”可见在修城中,郑性之还对护城河进行了系统的疏浚,这是他与那些前任修城工程相比更加繁杂之处。
郑性之修城的原因,是赣州城遭遇了洪水的侵袭。据南宋刘克庄撰写的《毅斋郑观文》中记载,嘉定十七年,赣州发生水灾,“公俾登城而居,散粥以食之,潦缩则计户赈济有差,赣人至今德之”。当洪水淹入赣州城中时,郑性之下令让百姓登上城墙居住,并分发粥食以救济他们,等到洪水退去后,他又按照户数给予不同等级的赈济,赣州百姓此后多年依旧都感激他的恩德。
同年,或许是因为洪水也同时摧毁了浮桥,“知州郑性之用铁索联舟济渡”。由此,建春门浮桥在洪迈版的基础上,开启了浮桥铁索连江的篇章,如此一来,浮桥更加坚固稳定,安全美观。
平定谋反 剿灭“民乱”
南宋时,赣州“俗素剽悍,接连溪峒”,常年“民乱”素难治理,这或许是郑性之得知朝廷任命他为赣州知府时,5次上书拒绝赴任的原因。
据福州市博物馆公众号文章披露,郑性之到任赣州不久,就发现有一些将士试图谋反,而州里的提刑官生性懦弱,不敢派兵前往围捕。郑性之认为,北方金国正虎视眈眈,国家的后方不能再出现动乱。于是,果断设计,将叛乱兵士全部捕获,一场可能危及社会安危的叛乱就此平定。
而对于几乎同时发生的“民乱”,刘克庄(南宋江湖诗派诗人)在郑性之的《神道碑》中记载,他“抚之以恩,御之以威,卒以帖息”,让这些躁动的百姓在察觉朝廷释放善意的同时也感受到朝廷的威严。在“民乱”伊始,上级本想调兵抓捕,郑性之婉拒了,认为这个事是他身为郡守之责,“岂敢以其责诿于监司乎”。他暗中制定策略,与幕僚以及宁都知县彭铉共同商议,最终平息了“民乱”,使赣州境内得以安宁。
提拔宋慈 平定三峒
嘉定十七年十二月,郑性之被任命为集英殿修撰并兼任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使。在离任时,郑性之把在剿匪中发现的人才——信丰主簿宋慈(是的,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断案高手宋慈)招募成为自己的幕僚。刘克庄为宋慈写的墓志铭中写道:“调鄞尉未上,丁外艰再调信丰簿,帅郑公性之罗致之幕,多所禆益。”
在宋慈担任郑性之幕僚的任期结束后,南安府境内发生了三峒叛乱,摧毁了两个县城和两个营寨,使得南雄、赣州、南安数百里都变成了盗匪横行的地方。臬司叶宰鉴于之前招安失败,决定采取剿除的策略。他创建了节制司,此时,宋慈因有当年在赣南剿匪的经验,又有在任幕僚时积累的谋略,或在郑性之的举荐下被提拔任用。
当时,副都统陈世雄拥有重兵却按兵不动。宋慈迅速赶到山前,首先赈济了六堡的饥民,使他们不会参与叛乱。然后,他率领300士兵,鼓动并率领其他将领,攻破了石门寨,俘虏了那里的首领。陈世雄对此感到羞耻,于是逼迫部下轻率进攻,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损失多名将领。陈世雄逃往赣州,叛贼因此得势,三路都受到震动。
宋慈想要采用之前赈济六堡的策略,于是向臬使报告,并多次向管粮的仓司魏仓大请求支援。但魏仓大却置之不理。尽管如此,宋慈还是率领义兵奋力作战,攻破了高平寨,擒获了谢宝崇,并降伏了大胜峒的曾志等首领。最终,三峒的叛乱被平定。
宰辅重臣 深受赏识
郑性之在中状元之时以一句“回天下之势易,定天下之势难”,而被宋宁宗赵扩格外赏识。宋理宗赵昀登基后,郑性之接受诏书时,发现诏书中有一个字,与宋理宗早年在潜邸时的旧名相犯,提出避讳。此后,宋理宗对郑性之极为赏识,后屡次提拔重用,直到宰辅之高位。在郑性之生日的时候,还专门颁发《同知枢密院事郑性之生日诏》,甚至还一次性把郑性之已故的三代7人同时旌表。
然而郑性之为人却非常低调谦逊,一路提拔,一路请辞,皇帝则一路挽留。至于郑性之请辞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比如雷雨大作损坏了宫殿,郑性之感觉自己有罪,遂请辞;又比如郑性之的门生唐璘,因郑在皇帝面前否决了他举荐的人而迁怒,弹劾郑性之“懦而多私,党庇奸庸”,郑深感自责又请辞,等等。直到嘉熙二年(1238年),郑性之才得以致仕回乡。
一个出身朱子名门、状元及第的宰辅,为人谦逊低调,工作务实勤政爱民,虽然在赣州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政绩有声、为史所记。正如左丞相乔行简评郑性之:“君侧有良臣,三星魁首将相种;庙堂无佞吏,两袖清风社稷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