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喆 黄春华 邱晓玲
今天是第六十五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3月20日,记者走进赣州市气象局,探访天气预报从精密数据演变为民生“防护盾”的全链条,揭秘“天气大脑”如何以科技之力守护赣南大地。
24小时无休的“天气大脑”
当日一早,记者来到赣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只见大屏幕上红黄交织的预警信号不时跳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200平方米的大厅分为决策指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灾情研判四大功能区,是赣州防御气象灾害的“天气大脑”。
“从卫星云图到手机里的暴雨预警,需跨越五道精密关卡。”预报员吴坤向记者演示气象预警的“诞生”流程:天地空一体化观测系统实时捕获风云数据,超算模型解析天气“密码”,预报员结合人工经验修正结论,再经省、市、县三级会商“把脉”,最终通过全媒体渠道向公众发布。“每一条预警背后,是至少10名技术人员24小时接力值守。”市气象台台长刘云香说。
雷达站里的“千里眼”
11时,记者抵达位于章贡区水东镇的马祖岩雷达气象科普馆,这里装有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精准捕捉赣州境内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细微动态。
“它的灵敏度足以识别强降水云团中直径1毫米的雨滴。”科普员孙益君指向雷达旁的气象仪器设备向记者介绍:生态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温湿度,风廓线雷达垂直扫描8公里内大气湍流,温室气体监测站为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这些设备每秒产生数万条数据,构成灾害预警的‘生命线’。”
穿越“气象时空”的科普展厅
步入气象科普展厅,1951年赣州气象站手绘天气图的黑白照片与正在实时刷新的“智慧气象”数据大屏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科技让气象知识“活”了起来。人造闪电实验室里,特斯拉线圈释放电弧,揭示雷击避险原理;二十四节气全息沙盘,动态演示春分时节赣南早稻育秧的温湿度需求,诠释“气象为农”的深意。
“当暴雨红色预警发布时,须立即停止户外作业,远离低洼地带。”在气象预警信号科普展板前,刘云香告诉记者,“每条预警都是争分夺秒的‘发令枪’。”
据悉,针对脐橙产业,市气象部门开发了定制化服务:建立脐橙冻害预警模型,精确至乡镇的寒潮预警信息可提前72小时发送给果农;推出“气候品质认证”,用气象数据为脐橙贴上“香甜指数”标签。
“我们正推动气象服务与乡村振兴、城市应急、道路交通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刘云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