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3-23

  □肖承军 叶锦莲

  在全面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背景下,赣州作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掀起一场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的热潮。这场改革不仅是省委赋予赣州的重大使命,更是赣州突破发展瓶颈、融入国家战略的关键之举。从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到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基层治理创新,赣州正以制度型开放的思维,将深圳经验转化为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书写着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赣州答卷。 

  对标深圳,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规则规制的核心在于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赣州对标深圳,绝非简单复制政策条文,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例如,赣县区行政审批局与深圳市龙岗区签订“跨省通办”协议,将127个高频事项纳入自助办理,企业开办、变更、注销、迁移等事项实现“一日办结”,正是将深圳“用户思维”融入政务服务的生动实践。这种改革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打破部门壁垒、重构行政逻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口号变为现实。 

  制度创新,在九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工作方案》聚焦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九大领域,体现了系统性改革的战略思维。在科技创新方面,赣州高新区借鉴深圳高企培育机制,202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居全市第二;营商环境领域,章贡区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实现惠企资金精准直达,“惠企通”平台上线“免申即享”政策16项,2024年已兑付资金1600万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赣州经开区通过“智慧政务+税务”改革,将税务网办率提升至98%,入厅人数减少62.4%,这种“无感审批”模式正是深圳“隐形政府”理念的本地化创新。这些实践表明,制度创新需找准小切口:既要有“湾区思维”的视野,更需立足赣州实际,将深圳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机制突破,构建改革落地“四梁八柱”。改革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机制保障,赣州构建了“专班统筹+专项推进+专责落实”的工作体系: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专班强化顶层设计,9个专项工作组实行“清单式管理、滚动式推进”,市县两级建立“三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这种架构既保证了改革方向不偏,又赋予了基层创新空间。寻乌县人大赴深圳市龙岗区学习预决算监督机制,赣州高新区选派干部驻点深圳跟班学习,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考察式学习”的局限,形成“调研—转化—反馈”的闭环。而市委深改委季度调度、专项工作组定期会商的机制,则有效破解了改革“上热中温下冷”的难题,确保“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务实节奏。 

  释放红利,推动量变到质变的跃升。2024年,赣县区净增市场主体5412户,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0%;赣州经开区60%以上的招商项目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同兴达、宝明显示等企业连续增资扩产,印证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硬道理。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治理能力的提升:章贡区与深圳市福田区等地建立“大湾区视频办”,实现439个事项远程办理;赣州市住建局将深圳“绣花功夫”理念融入城市更新,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提速。这些变化表明,规则规制的对标不仅是政策移植,更催生了干部队伍思维方式、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40多年前,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今天,赣州正以“走出一条新路”的担当,书写革命老区制度创新的新篇章。“以对标工作的实际成效为现代化赣州建设增添动力活力。”这场对标改革,既是向先进看齐的追赶之路,更是破除惯性思维的更新之旅。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赣州,必将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征程中绽放异彩,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赣州经开分局、赣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