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钟水旺
彭杨步兵学校的红色血脉、密溪古村的黛瓦青砖、铜钵山间的苍翠云涛……在瑞金市九堡镇的山水间,由红色基因、古韵遗存与生态画卷编织成的“三色经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研学观光、康养度假。
近年来,九堡镇以“红古绿”资源为底色,全力打造“红培研学、高山避暑、诗意古镇、客家食府”的文旅新镇,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据统计,该镇连续两年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红色研学乘风起
3月23日,在九堡镇坝溪村彭杨步兵学校旧址里,一群游客围聚在讲解员钟孚源身旁,聆听9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现在很多游客过来参观革命遗址、瞻仰先辈事迹、聆听红色故事。”钟孚源说。
红色流量催热古村烟火气。毗邻彭杨步兵学校旧址的九堡圩镇变得更加热闹,小吃街因有众多客家特色小吃,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外地顾客多了,生意也比以前更旺了。很多游客参观完红色景点后,总爱来小吃街逛逛,尝尝客家美食。”小吃摊主王素云告诉记者。
九堡镇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阵地,这里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构建起“坝溪—慈坑—密溪”三位一体的红色研学矩阵,使彭杨步兵学校旧址、慈坑游击战争旧址、毛泽东旧居、密溪红军医院旧址在新时代焕发新价值、新光彩。
“我们将以红色资源为重要引擎,通过深挖资源、丰富内容、创新业态,持续优化红色旅游线路,促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并加强与红培中心、旅行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聆听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辈,接受精神洗礼。”九堡镇党委书记曾康华说。
古村蝶变引客来
春暖花开,密溪古村景美如画,游客纷至沓来。
来自深圳的游客刘喜民将房车停靠在村口,漫步在古村,一边欣赏古屋、古房、古院落,一边不时停下脚步打卡拍照。“村中的建筑和电视剧《大道薪火》里的一模一样,但到现场参观更加震撼。”刘喜民说,密溪古村山清水秀,到此游玩既可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美丽,又能感受到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古村的“逆袭”,源于对历史的敬畏。2013年,密溪古村落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开始频繁走进大众视野。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村中现存的40多栋明清古建筑进行修缮,将古建筑、古祠堂、古道等连缀成线。
“要让古村‘活’下去,还得让文化‘长’出来。”九堡镇副镇长朱万泽告诉记者,通过举办客家非遗表演等文化活动,让游客既能看建筑,又能感受客家风情,更能记住这里的文化故事。现在连村口小卖部老板罗水春都感慨:“节假日村里特别热闹,旅游大巴车、各地私家车能从景点排到村口,店里的东西好卖多了。”
古村流量,悄然转化成村民的“致富密码”。密溪村脐橙种植户罗流发告诉记者,去年12月的一天,他正在果园里采摘脐橙,安徽游客叶先生打卡密溪古村返程时正好路过果园,下车购买了几大袋。半个月后,叶先生发来信息,又订购了20多箱脐橙。罗流发说,大批的游客已成为脐橙销售的重要群体,且销售价比脐橙收购商的更高。
“我们将依托密溪、坝溪等古村资源优势,打造‘古村+研学’‘古村+影视’‘古村+非遗’等旅游新模式,让当地特有的古村落、古建筑、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曾康华表示。
青山焕颜共奔富
3月以来,铜钵山成为游客登山踏青的好去处。春风和煦,来自上海的游客肖露萍等人脚步轻盈,一路欢声笑语。
“铜钵山完成登山主干道升级扩宽,还串联起闽赣省委旧址、三级瀑布、毛泽东旧居等景点。现在登山不仅能在绿水青山里畅快徒步,还能看到众多特色景点,了解历史文化。”肖露萍说。
“绵江第一峰”铜钵山风光旖旎,生态优美,文旅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位于铜钵山脚下的慈坑村村民,守着“宝藏”却过着穷日子,村中青壮年大多被迫外出务工。
改变源于铜钵山景区的开发。近年来,九堡镇深挖铜钵山的文旅资源,开发三叠瀑布等生态资源,深挖闽赣省委旧址、毛泽东旧居等红色资源,修缮铜钵山书院、魁星阁等古色资源,高标准推动铜钵山景区建设。
铜钵山文旅融合发展,前来游玩游客日渐增多。慈坑村也借助景区发展之势,规划建设观光台、精品民宿、农家乐等相关配套设施,还引进台湾客商参与经营管理。
从“破圈”到“出圈”,景区一年四季热度不减。“游客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响,还有不少红培机构和旅行社前来洽谈合作事宜,这里的文旅产业实现正向循环。”慈坑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方说,景区建设后,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增加了就业岗位,村民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
文旅产业激活乡村新活力,青年返乡激发创业新热潮。“以前觉得村里没有发展空间,外出山高路远,现在家乡变了,游客越来越多,处处都有创业机会。”慈坑村村民刘春林说,2023年,他返乡将自家房屋修缮一新,开起了超市,销售当地土特产,比在外务工强多了。如今,像刘春林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景—村—企”的良性发展也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