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宇清
说起“江南宋城”赣州,最具标志性的宋代古建自然有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也有仍在发挥城市排水功能的福寿沟,当然,也少不了那座八百多年来始终人流熙攘的古浮桥。
贡水滔滔,浮桥悠悠。人们习惯于称这座古浮桥为东门浮桥,不曾知晓这座桥曾叫“惠民桥”,建桥者是南宋时虔州知州——洪迈。
洪迈乃何人?出自一门四进士三宰相的官宦世家,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著述丰富,尤以《容斋随笔》和《夷坚志》两部巨著影响深远,被誉为“宋代笔记双璧”。
不过,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的洪迈,还是一名出使金国被罢官后又起复的普通官员。4年后,他自吉安顺赣江南下,行过艰险的十八滩,在河道的千舸万帆中穿行,终于在日暮时分抵达虔州(今赣州)西津门附近的码头。官船停泊于浮梁知政桥旁,洪迈则夜宿城楼中,尔后,写下一则名唤《虔州城楼》的故事。众人皆以为知州老爷不过信手写来,殊不知,这些光怪陆离的传说会在将来纳入继《搜神记》之后最为浩繁的志怪小说集中。一如他们不懂那些看似随意写就的随笔,会成为史上最为著名的随笔。
知虔州 一座浮桥牵古今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饶州鄱阳(今江西景德镇)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官至宰执,晚年以光禄大夫致仕,谥“文敏”。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人生追求,和人生经历及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洪迈出身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父亲洪皓为北宋名臣,因出使金国被扣留15年,以气节闻名;两位兄长洪适、洪遵亦为博学鸿儒,官至丞相。因为父亲的持节不屈,所以他忧国忧民,在危难时慨然请行、出使金国;由于家学渊源使然,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做宋代的“夷坚”(上古博物贤者)。史书评价,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或许年少时,他尚不能明确这些目标,但是,洪迈用一生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不过,初到赣州的洪迈还是以当好地方官、勤政务实为主。所以,甫上任,他便修建学宫、兴建书院,以壮虔州当地学子,促使民风向善,开启民智。而他最让人称道的政举,莫过于决定于贡江之上建浮梁。
大约是初到赣州时所见知政桥给他留下了颇深印象,洪迈对浮梁这种特殊的桥梁很感兴趣,也认为这对于三面环水的赣州来说是个重要的交通方式。其时赣州,常遭水患,加上贡江江面宽阔,水深浪急,两岸百姓光靠渡船通行,实在不便。洪迈便主张在贡江之上再架一座浮梁即东津桥,选址于建春门外,命名为惠民桥。虽然赣州素以造船业发达而闻名,但造浮桥所需的百多艘特别设计的舟船,制作工期颇为漫长。所以,这座桥一造便耗费了三四年的光阴。也正因为建这座桥所倾注的心血,如今800多年过去了,这座惠民桥仍飞架贡水之上,历经数代整修,保存完好至今,成为“江南宋城”风情浓郁的地标。
洪迈绝非迂腐而不知变通之人,面对金人的恐吓,他无所畏惧要做强项令,铮铮铁骨;面对百姓的疾苦,他则处事圆滑、面面俱到。据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一年恰逢闹饥荒,赣州作为盛产粮食的地方,倒也勉强度日。然而周边郡州却是饥民遍地,路有饿殍,还有许多百姓逃难到赣州。洪迈决定拿出粮食去接济邻郡,面对僚属的谏止,他只是笑说,岂能只管自己死活而无视别人的困难,这可不是为官为人的道理。乾道九年(1173年)的秋季,赣州与吉州(今吉安)都连降豪雨,江水暴涨。洪迈率军民用沙土包封堵城门,以防洪水涌入,直到两天后洪水才退。虽然赣州与吉州都暴雨成灾,其他地方却颗雨也无,朝廷遂下旨要求地方设祈雨道场。洪迈对此一笑了之,说做地方官的当了解当地的事,不能只听上命的指挥,既然本地苦雨,自然就应求晴。更何况,比起祷祝神灵,倒不如做些实事才是真正于民有益。
事实上,不止赣州一处,洪迈在多地为官皆留下无数佳话。这或许与他身处“国破山河在”的乱世有关。洪迈年幼时曾与两位兄长四处避难,见到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无时无刻祈望能国家强盛、百姓安定。待自己长成为官,自然事事竭尽所能。
著随笔 章贡刻本传世作
出于对史籍典故的爱好,加上文风清丽,又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洪迈的著述也就极为繁富,涉猎多个方面。据《四库全书》载,他的著作有:《野处类稿》二卷、《史记法语》八卷、《经子法语》二十四卷、《南朝史精语》十卷、《夷坚志》四百二十卷、《万首唐人绝句》九十卷,还有《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六卷(现在统称这五集为《容斋随笔》),共一千二百一十九则,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杂家类。其中,以自号“容斋”为名,积40多年时间才书写出的《容斋随笔》尤值得称道,堪称古代文言笔记小说之祖。它囊括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合称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明人李瀚称其“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清人更视其为“读书作文之法尽于是矣”,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精粹的珍品。
赣州与洪迈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仅是至今还展露宋朝风情的惠民桥所体现的,更是洪迈笔端书写的传世之作中,字里行间显露出和赣州的笔墨情缘。
《容斋随笔》虽未直接记载赣州风物,但其广博的考据和史学视野,与洪迈在赣州的从政经历存在潜在关联。例如,书中对地理、民俗的考辨,或受到赣州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据载,洪迈从孙洪于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刻本书于章贡郡斋。其时,洪迈已仙逝,然而赣州的老百姓对这位老知州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遂由州府所辖之章贡郡斋首度雕版刊印全本。
章贡郡斋位于宋代赣州(属江南西路),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别称,主要负责政务与文化事务,依托官方资源,承担了儒家经典、地方志及文人著作的刊刻任务。宋代雕版技术成熟,出版业相较于其他朝代发展得更为全面。赣州作为宋代36大名城之一,经济文化繁荣,赣州的雕版印刷业在江南西路也可谓翘楚。章贡郡斋的刻工多继承唐代写经风格,文字雕镌精细,符合宋刻本“刻印精良、保存古书原貌”的特点,承担《容斋随笔》一书的刊印,理所当然。
章贡郡斋刻本多校勘严谨,《容斋随笔》的章贡郡斋刻本就成为后世通行本的重要底本,对保留古籍原貌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宋代出版史与地方治理的实物证据。苏州图书馆便藏有《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系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章贡郡斋刻本。此书为苏州图书馆的镇库之宝,流传至今已八百余年。
说志怪 宋韵风情犹在目
晚年致仕后,洪迈回归故里建野处园,寻“质胜文则野”的意境,安心做一个“野人”。也在此时,他将此前采集的诸多古今奇闻琐事整理集纳,以“夷坚”自比,书就420卷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
此书自他21岁起开始采集,至80岁完成“四志乙”而亡,历经了60年漫长岁月。《夷坚志》既是《太平广记》之续编,又是继《搜神记》之后最伟大的志怪小说集,数千则的故事反映了宋嘉泰年以前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志怪小说集虽以神鬼故事为主,却真实记录了宋代市井生活、经济形态与民间信仰。鲁迅曾评价其“偏重事状,少所铺叙”,但正是这种“实录”风格,使此书成为研究宋代民间风俗与市井百态的珍贵史料。
诸多曲艺及市井小说如“二拍”等都曾从《夷坚志》中取材,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元杂剧《牡丹亭》的故事原型。据大余县牡丹亭文化研究学者谢传梅论文《〈牡丹亭〉探源》介绍,与《太平广记》中所说的西晋武都太守李仲文之女的故事不同,《夷坚志》讲述的故事乃是发生在南安府(今赣州大余)。《夷坚志·支戊卷八》中的《解俊保义》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任南安军指使的保义郎解俊,在宝积寺偶然间与一女鬼相恋,此女系被谪的邵宏渊将军的小女儿。此外,《夷坚志·支甲》所载的台州传说中,有女子因情而亡、魂魄与生者相恋的情节,与杜丽娘“慕色还魂”的设定高度契合;《夷坚志·补卷》中的《叶司法妻》等故事,涉及生死轮回与因果报应,与《牡丹亭》中“情可超越生死”的主题遥相呼应。于是,后来就有了据此演绎而成的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再逐步演变成了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其中都不乏南安府梅岭梅花的身影。
除前文所提《虔州城楼》一文,《夷坚志》中还有《江南木客》《大庾震吏》《杨晖入阴府》《玉带梦》《阳大明》《杳氏村祖》《汀州山魈》《宁都吏仆》《虔州城楼》《上犹道人》《富池庙》《温大卖木》《大庾疑讼》《吴僧伽》《天门授事》《谢眼妖术》等故事,皆发生在赣州,有些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直至今日仍有各类“变种”传闻。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虽题材迥异,却共同构建了宋代社会文化的立体图景。赣州作为洪迈政治生涯的重要一站,虽在其著作中不是最为突出的部分,但当地的历史环境与文化积淀,无疑为洪迈提供了观察时代的窗口,亦成为他描绘宋朝风物时的点滴笔墨。这两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民俗的核心文献,其价值跨越时空,持续滋养着后世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