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邦春
王维屏(生卒年不详),字宪伯,号菊溪,山西猗氏(今运城市临猗县)人,年幼聪明伶俐,博览群书,为文力求创新,不随大流不屑于作普通文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先任徽州府休宁县(今黄山市休宁县)知县,为官清廉,连丁忧回家的路费都没有,靠老百姓的捐款资助才回山西老家,后任职泰和县,道光二年(1822年)任赣县知县,后署铜鼓同知,三次任江西乡试同考官,颇有政声。
在王维屏任赣县知县之前,赣县境内有土匪组织叫添弟会,添弟会常蛊惑愚民,骗取老百姓财物,加重老百姓负担,还纠集信徒公然抢劫,给赣县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王维屏到任后,组织僚属士卒,明察暗访,掌握相关证据后,设计擒拿添弟会头目蔡三三等人,并严绳以法。从此,添弟会在赣县范围内基本销声匿迹了,百姓拍手叫好。
道光六年(1826年),赣县大饥,王维屏组织僚属及时发放粮食进行赈济,许多灾民得以存活,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除此之外,王维屏在赣县知县任上,还带头捐资重修了城隍庙。
王维屏在赣县知县任上做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修《赣县志》,后世称为清道光版《赣县志》。
赣县历史上第一次修《赣县志》(即康熙版《赣县志》)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任赣县知县的刘翰芳主持修撰,虽然成书了,但是体例不完全,比较粗糙。第二次修《赣县志》(即乾隆版《赣县志》)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时任赣县知县的沈均安主持修纂。该志增补了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72年的内容,体例比较详细,但有些地方仍然不全。清道光二年(1822年),江西巡抚衙门下文至下属各州县,规定各州县按“通志”模板修志。
县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王维屏到了赣县县署后,第一件事就是披阅旧志,然后发现最近修的县志(即乾隆版《赣县志》)到道光二年已经70年了。因此,重修《赣县志》实乃重中之重。王维屏于是与僚属广文李君、达州黄润庵,并集县之绅士相与商榷,共商修志事宜。
经过研究讨论,王维屏决定聘请赣州府学教授周步骧(周麟峰)先生主纂,王维屏公务之余亦亲自校阅之。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修志,次年稿成,道光五年(1825年)正式刊印。较之前志,该版本县志几乎可以称详备。卷首一卷,正文分星野、沿革、形势、城池、山川、水利、学校、公署、书院、田赋、风俗、物产、兵卫、武事、关津、驿盐、古迹、封爵、秩官、选举、名宦、人物、忠节、寓贤、列女、仙释、方伎、祥异、祠庙、茔墓、寺观、艺文、杂记共三十三卷。王维屏主持修的清道光版《赣县志》,体例完备,资料详实全面,既沿袭了之前旧志好的做法,又为后修的清同治版《赣县志》打下了基础,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县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屏后以母老乞归,归田后以读书种竹栽花自娱,终于老家。王维屏亦工诗文,著有《求是斋文草》,收录平生诗文数百篇,惜未刊传世。清道光版、同治版《赣县志》,清光緒版《续猗氏县志》等均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