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温居林 通讯员古英福 文/图
科教视点
无人机越障飞行、机器人编程、3D打印笔绘画……近日,在兴国中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社团的学生们正尝试着用图形化编程编写动作指令,使机器人“动”起来、无人机“飞”起来。他们在一次次互动体验中,不仅体验到了人工智能的神奇与魅力,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的奇妙与乐趣。
面对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兴国县于2023年秋季部署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科技赋能教育,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破局:智能教育落地“将军县”
为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教育推广的意义以及在兴国落地的可行性,兴国县教体局组织开展项目调研,先后到访上海、无锡、杭州、扬州等地,学习人工智能教育。
“必须让科技火种播撒到兴国的每一所学校。”兴国县教体局以此为目标,通过政府采购引入深圳市优必选科技公司,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项目。
2024年5月30日,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启动会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兴国中学举行,标志着兴国县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启了科教融合的新征程。这是我市首个落地的综合型人工智能教育项目。
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位于兴国中学,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有“人形机器人实验室”“仿生机械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可同时容纳300人,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及教师开放。
该基地运营经理陈剑桥介绍说:“我们基地作为‘三校’(普及校、标准校、特色校)建设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集校外实践、科普性教学、培优教学、县级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组织以及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教育活动阵地,辐射兴国县中小学,为兴国县人工智能及科创教育提供了‘硬支撑’。目前已经惠及全县140所学校10万余名学生。”
在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赛事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基地已组织十余次赛事培训,培训了百余支队伍,鼓励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生们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能力。在2024年赣州市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技能提升活动中,兴国县8支队伍成功晋级NOC省赛。
短短一年内,该县85间人工智能实验室拔地而起,覆盖140所中小学,其中70%位于边远乡镇。在古龙岗中心小学,记者看到孩子们正用3D打印笔绘制“未来城市”,六年级学生卞子烊擦着额头的汗珠说:“以前觉得科技离我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手心里。”
2024年,“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入选赣州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成为培育提升全县师生科创素养、促进科教融合的主阵地。
此外,位于兴国中专的数字产业实训基地与优必选科技公司共建服务机器人装配与维护等相关专业,积极打造产教融合、“政校企”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赋能:AI技术开启教学新模式
“杨辉三角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数阵,同学们可以利用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去发现杨辉三角的规律。”在数学课堂上,兴国中学教师曾诚彦把班上的同学们分成8个学习小组,借助人工智能辅导教育工具,模拟杨辉三角的动态变化。
“传统教具只能展示静态图形,而AI能让学生‘看见’数字生长的轨迹 ,帮助他们快速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点。”曾诚彦轻点鼠标,三维立体的杨辉三角在投影幕布上旋转,学生们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教学革新,得益于兴国县独创的“三阶培训法”。2024年初,全县254名教师齐聚基地,在为期15天的专业培训中,他们从“AI小白”成长为“科技导师”。兴国县均村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刘天菱至今记得培训中的震撼瞬间:“当机器人随着我的语音指令跳起街舞时,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
截至目前,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运营团队完成县级集中师资培训250人次,涉及基础通识课程以及赛事课程,惠及兴国县140所项目校教学及254名人工智能专(兼)职教师,让人工智能知识“动”起来。该县还将组织开展聚焦教研竞赛的进阶培训,夯实兴国县人工智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为填补乡镇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空白,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2024年暑假,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项目运营团队开展面向边远乡镇学校开展公益送教下乡活动,针对10岁至16岁的青少年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送教课堂,覆盖总人数达500余人。
“光伏垃圾桶——能自动环保处理,连接沼气池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兴国县梅窖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优创未来”课程中,学生曾巳媛骄傲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截至目前,兴国县人工智能教育运营团队深入教育领域,与学校紧密联动,开展点对点支持,全力协助项目在各校间的播种培育,共计提供入校示教、助教、辅导、带赛、巡检等多项服务800余次,累计1304课时。目前,全县配置实验室的66所学校中,已有80%的学校具备独立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能力,实验室使用率达100%,所有规划课程开课率达到80%以上。
融合:构建智能科教共同体
在兴国县红兴谷人工智能研训基地,UGOT系列课程《救援先锋》的体验现场,“森林火灾”救援场景逼真上演。摄像头模块精准识别搜救人员,声光模块发出清晰指令,变形车的每一次动作都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
在《蜗牛的触角》课程中,主讲教师以蜗牛为切入点,将蜗牛动作与积木搭建的“蜗牛”对比,让孩子们认识触碰传感器、LED眼灯与舵机,随后进行积木拼搭与uCode编程软件的基础学习。
红兴谷研学基地负责人龚春斌说:“红兴谷是江西省优秀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而人工智能教育研学作为科普新趋势,与园区红色研修、国防教育等区域板块融合,充实了园区的规模与特色。我们人工智能研训基地以‘科普+科学+科创’为主题打造相关场景,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AI科普研学服务,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在这里,他们感受着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课程,领略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知识。”
Cruzr互动区、Yanshee表演参观项目、无人机越障飞行、3D打印笔绘画体验、机器人编程挑战、积木拼图手工上色、积木拼搭互动游戏、“超能行动”赛事挑战……今年初,“慧聚科教星成果,智凝探索新征程”——兴国县2024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举行,现场学生领取集章卡排队体验,科普会场笑声、掌声、欢呼声不断,现场氛围热烈。
此次成果展展出了来自兴国县66所中小学的83件主题为“优创未来”的人工智能创新作品,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
兴国县委教体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林琼华评价道:“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设计理念上,还是实际功能呈现,都极具创新性与突破性,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用手中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从城市到乡村,从课堂到实践基地,人工智能的种子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兴国县通过三校两地总体规划,构建校内外融合培养新型教育模式,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与各方紧密结合,突破资源壁垒,推动该县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积极探索兴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