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缘何“很要紧”
2025-04-13

  “石城是很要紧的”,这是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前毛泽东对石城的判断。石城是苏区北部面积不大、人口较少的县份,并不显眼。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说石城“很要紧”呢?

  这还得从第二次反“围剿”说起。

  1931年,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敏锐判断,蒋介石必将凭借优势兵力发动更为猛烈的第三次“围剿”。要想以弱胜强,战场的选择非常重要。6月20日至22日,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南丰县康都圩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和第九次常委会,研究时局和行动方针,决定第三次反“围剿”继续贯彻“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还专门讨论了“预期第三期战争地区的选定问题”。

  石城县史志研究室主任温必兰介绍说,当时毛泽东率先发言,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判断出蒋介石会从南丰方向进攻,并认为黄陂和小布已经承担过战场重任,从地理位置分析,敌人很陌生的石城县,有利于红军部署新的歼敌战场。

  1931年6月30日,在致十二军军委并转周以栗同志及边界工作委员、三十五军军委的信中,毛泽东又一次对敌人态势变化做了分析,认为“大概下月内准备作战”。也正是在这封信中,毛泽东提出了“石城是很要紧的”这一论断,强调石城的战略重要性,想把关系第三次反“围剿”成败的主战场放在石城。

  “除了地理位置,群众基础也是重要条件。石城是最早的全红县之一。第三次反‘围剿’前,毛泽东曾两次转战石城。他部署石城为反‘围剿’的战场,是相信石城完全具备‘人民’这个取胜的关键条件。”石城县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敏说。

  据悉,毛泽东曾先后10次来到石城。尽管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精心打造的“石城战场”未能派上用场,但石城“很要紧”的判断被历史反复证明。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举行起义,1.7万余名官兵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支队伍,在石城秋溪进行了整编,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秋溪整编是我党“建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红五军团在整编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斗争,屡建奇功,在长征中担任后卫阻敌任务,荣膺“铁流后卫”光荣称号。如今,秋溪整编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石城县作为中央苏区全红县,地处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就设在石城县横江镇张坑村烂泥坑。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深谋远虑,于1932年8月亲自到各地考察地形,最终确定在烂泥坑建立中央金库。烂泥坑位于武夷山腰,石城、瑞金、长汀、宁化四县交界处,既有山路通往各地,又有高大茂密的森林做天然掩护,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金库曾被两次动用:第一次是1933年春夏之交,举办“金山银山”展览。第二次是在长征前夕,化整为零发给各军团。正是这批资金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经济支柱,秘密金库则变成了战士们背上的红军流动银行。秘密金库虽然存续时间不过两年,却在巩固苏维埃政权、支持苏区经济建设、稳定军心民心、平抑银行挤兑风波、保障中央红军长征和革命胜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为纪念革命先烈张太雷,石城县横江镇被命名“太雷县”,是中央苏区直属县,地处中央苏区的重要位置,是红军防御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屏障。太雷县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配合红军进行了多次反“围剿”斗争,为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石城“很要紧”,不仅体现在反“围剿”的战场上,也体现在整个苏区时期。长征前夕,在这里还爆发了一场关乎长征出发成败的重要战役——石城阻击战。

  1934年4月底,广昌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分兵六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步步逼近。8月30日,占领了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石城作为苏区北大门,面对危急时刻,为了迟滞敌军的进犯速度,承担了极为艰巨的任务。当时红军在小松、小别、琴江设置了三道防线,每一道防线里面又设置了三道小防线,穿插迂回、层层阻击。阻击战自9月26日打响,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它不仅给了进犯之敌重创,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7天的宝贵时间。

  石城阻击战纪念馆馆长陈春阳说:“红军战士的英勇抵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也充分展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石城阻击战重点展示园项目已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的重要节点。石城阻击战重点展示园运营中心总经理方贵东告诉笔者,他们致力于让红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游客在旅途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我们的‘石城十二日’项目,可以通过场景重现、情景体验的方式,重现整编誓师、冲锋陷阵、阻击阵地、最终集结等故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军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统计显示,中央苏区时期,石城13.6万的总人口中,有1.9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约1.6万人踏上长征,73人到达陕北,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4225名。这里走出了云南省原省长刘明辉,诞生了郑三生、温先星、赖达元、伍生荣四位开国将军,经典课文《七根火柴》主人公原型是石城籍小红军郑金煜。可以说,石城儿女用行动乃至生命证明了“石城是很要紧的”。

  行走在当年石城阻击战的战壕中,红军战士的呐喊和厮杀声犹在耳边。如今,石城县努力把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使之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曲、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祭扫一次烈士墓……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活动,为红色文旅注入时代活力。

  文旅产业换新颜,是红色石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缩影。近年来,秉持“石城是我家,我是实诚人”的精神品质,石城县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工业产业更加集聚化、农业产业更加现代化、服务产业更加优质化;提升城乡品质,城市功能更加健全、秀美乡村更加和美、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激发发展活力,重点改革更加有效、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招商氛围更加浓厚;擦亮幸福底色,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安全大局更加稳定……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石城正以真抓实干的奋斗姿态、埋头苦干的强大韧劲,创造新时代更大荣光,奋力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石城篇章。

  (文字整理:记者刘海锋 杨帆 穆宇清 特约记者温京燕 通讯员邱有平 李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