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村庄
2025-04-14

  □徐彦明

  踏入鹤舍古村,仿若一脚迈进历史的悠悠画卷。 

  历经风雨洗礼的石板路,在屋巷间蜿蜒穿行,宛如古村的脉络,串联起一座座古老的民居。村里的房子皆为明清时期的赣派建筑,青砖黛瓦,质朴而素雅。高峻的马头墙翘首长空,墙面在岁月磨砺下略显斑驳,或青苔点点,或墙皮剥落处裸露出砖石纹理,处处散发着古朴韵味,它们都是时间镌刻的注脚。 

  沿着小巷向深处漫步,仿若踏入一座时光沉淀的迷宫。石板路纵横交错,恰似岁月编织的网,将古村紧密交织在一起。古村极为静谧,静得能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狭窄幽深的古巷两边,房屋错落有致,木质门窗紧闭,仿若在守护着曾经的秘密。偶尔可见石板缝隙间长出的青苔和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古老巷道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巷子里,偶尔能看到老人坐着晒太阳,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古村的故事,一道一道,写满了沧桑与从容。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带着乡音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古村的过往岁月。 

  鹤舍古村的袁氏一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家族文化传承。东汉时期,洛阳大雪纷飞,他人皆除雪外出乞食,唯有客居此地的袁安门前积雪如故。洛阳令按户察看,以为袁安已冻饿而死,便让人扫除积雪、破门而入。进门后,只见袁安直挺挺地躺着,奄奄一息,床头却还放着几卷儒家经典。袁安这份清贫自守的品德,深深打动了洛阳令,洛阳令遂举荐他为孝廉。从此,“袁安卧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成为袁氏家风的重要象征。

  在鹤舍古村,还流传着许多神秘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古村所在之处曾是一片荒芜之地。一天,一位仙人骑着仙鹤路过此地,仙鹤被这里的山水灵韵吸引,不愿离去,在天空盘旋良久。仙人见此,觉得是风水宝地,于是挥动拂尘,刹那间,一座座房屋拔地而起,这里便有了最初的村落雏形。因仙鹤在此停留,村子便被命名为鹤舍。

  村前的池塘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古宅。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搅碎了宁静的倒影。关于池塘,也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这池塘是古村的生命之泉,里面住着一位守护神灵。干旱年份,只要村民心怀虔诚到池塘边祈雨,守护神灵就会显灵,降下甘霖,滋润这片土地。这口池塘的水无论旱涝,始终保持一定水位,从未干涸过,仿佛是神灵在默默守护着古村的生机与繁荣。 

  古村布局精巧,每幢房屋自成格局,又融为一体,不熟悉的人进村,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在这些古宅之中,天井是独特而迷人的存在。它位于屋子中心位置,像是露天的小庭院,又似房屋的心灵之窗。面积不大,却精巧地将天空剪裁下一块,框在了古宅之中。 

  天井的地面由平整的花岗岩石板铺就,砌成一个与天井呼应的长方形地井或者沟渠。下雨时,雨滴从天空坠落,打在石板上,发出清脆声响,如同奏响一曲自然乐章。雨滴在石板上溅起的小小水花,如同盛开的水晶花,转瞬即逝,随地井流走,消失不见。

  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根据时间不同,在地面投射出不同形状的光影。清晨,光线柔和清冷,斜斜照在天井一角,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古宅;中午时分,阳光直直倾泻而下,将整个天井都笼罩在明亮之中,使得天井中的一切清晰可见;傍晚,夕阳余晖给天井披上一层金色纱衣,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温暖与宁静。 

  经过一幢门匾上写有“大夫第”三个大字的房屋,仿佛瞬间穿越回往昔岁月。门庭高大威严,岁月在其表面留下斑驳痕迹,却也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大夫第”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虽历经风雨侵蚀,依然透露出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在现代社会,鹤舍古村村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许多村民依旧坚守传统的农耕生活,精心照料着田间庄稼,随着季节更迭播种、施肥、收割。不过,现代科技也逐渐走进了古村。一些年轻村民开始运用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部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用自家种植的新鲜食材,烹饪出地道的农家菜肴,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鹤舍古村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它坚守在岁月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来解读它那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