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姝含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经济体量小、企业数量少、资源禀赋相对有限的县,上犹县近年来创新发展好戏连台,推动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今年以来,该县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1+3+N”模式,以“建立一套机制、兴建三大平台、创新N个项目”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得到国家、省、市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为各地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
构建协同机制 激发融合活力
上犹县建立的“一套机制”,着力破解校地企合作缺保障、难持续的问题,启示我们,在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时,要政策保障与激励并行。一是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保障、精准化服务”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成果奖励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积极性。比如:对上犹县企业联合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科研支出等费用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最高可达百万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高校及人员给予表彰和实践补贴,以此激发各方的合作热情。二是打造需求导向的合作模式,建立“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精准对接机制,通过调研梳理产业需求,形成“技术需求池”,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产业中的“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比如:上犹县通过协调高校专家走进企业、学校、医院,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精准匹配。三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推行“人才旋转门”制度,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同时,为高校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资金和项目申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
搭建多元平台 夯实融合基础
上犹县打造“三大平台”,着力破解校地企合作缺平台、难落地的问题,启示我们,要搭建多元平台,夯实融合基础。一是建设研发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江西理工大学与赣州晨光稀土合作研发智能化电解技术,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中试基地、科技园区等,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上犹县构建的“研发中心+科创基地+科技小院”三位一体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支持,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福建的“产业科技协同系统”和上犹县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都为各方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合作渠道。
创新特色项目 拓展融合领域
上犹县创新“N种方式”,着力破解校地企合作缺方式、难融合的问题,启示我们,要创新特色项目,拓展融合领域。一是开展“三走进”活动。组织高校专家走进企业、学校、医院,提供技术指导。上犹县通过“三走进”活动,为企业、学校、医院精准匹配了一批高端人才,有效破解了“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二是实施“三助力”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互联网”、规划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帮助脱贫群众销售农产品,推动乡村整体规划,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如油茶、茶叶基地建设,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进“N个专项行动”。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合作项目。比如,上犹县的“科技小院”项目,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多个维度 挖掘融合深度
上犹县“1+3+N”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结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需求,可以创新多个维度挖掘融合深度。一是创新“四维驱动”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层面“政产学研用”联席会议制度,将融合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制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每年推进一批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市场化对接平台,推广“技术需求悬赏制”,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团队给予项目经费1∶1配套奖励。推行“技术股+分红权”混合激励模式,允许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如苏州工业园规定高校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归研发团队,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二是创新“金字塔型”载体集群。依托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形成“顶天立地”的战略科技力量。在中西部培育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集成研发中试、检测认证、成果交易等全链条服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研发飞地+生产基地”模式,鼓励县域建立“科创飞地”。三是创新“五位一体”要素配置体系。实施科研人员“双轨制”管理,允许高校教师在企业兼职取酬,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授课纳入职称评定。设立国家产业创新母基金,打造“技术研发保险+成果转化贷”产品组合。建立国家产业大数据中心,开放政府数据、科研数据共享接口,培育一批工业数据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