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2025-04-20

  □谢小玲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践行这一部署,要准确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发展与底线、新动能与旧动能、提升效率与共同富裕四对关系,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推动稳步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灵活的实践探索缺一不可。顶层设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顶层设计应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为基层创新提供条件。实践探索要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分类施策,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发挥比较优势。赣州地形多为丘陵山地,要推动丘陵山地机械化、智慧农业落地。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用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把握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必须守住底线。要运用前沿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向。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先导,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未来产业三个维度协同推进。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条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要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的单位附加值,保障粮食绝对安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把握好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关系,促进协同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培育新动能,也要更新旧动能,实现新旧动能的有机衔接。培育新动能核心是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自主创新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研究,建设硒资源与产品质量提升重点实验室、赣南科学院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更新旧动能,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能认为旧动能就是无用的动能,不可全盘否定。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支持其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把握好提升效率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实现公平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兼顾提升生产效率与促进共同富裕。通过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要注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推进农业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深化“赣南硒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赣州特色的大品牌。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作者单位:章贡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