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昌荣
楼梯岭,是过去赣州通大余、上梅关、下广东、达四海的必经之地。出赣州城,过关刀坪,是五里亭;走过吉埠,就到了大塘面。在此抬头而望,但见一条百米长的石阶古驿道,从岭上垂挂下来。这条古驿道,五步一爬,十步一歇,远望如楼梯,人称楼梯岭。对于从赣州城出发、负重远行的人们来说,楼梯岭,是第一道考验,考验着他们远行的脚力和心力。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率红四军,在这楼梯岭上,经历过一次始料不及的考验,召开过一次开启新局的会议,进行过一次认真细致的总结,实现过一次对革命的推动。
从1930年春开始,受“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影响,红军制定了以“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为总目标的脱离实际战略。3月,红四军首次攻打赣州城。红军经过一天激战,未克,当晚撤出战斗,分驻城郊监视敌军,前委机关则移驻楼梯岭。毛泽东驻足楼梯岭,想起红军一段时间以来的一波三折,陷入了沉思:在宁都、乐安、永丰的短距离分兵效果为何不理想?进攻吉安计划被迫改变,攻打赣州又为何未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的道路又该怎样前行?对于这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要得到答案,迫切需要召开一次会议。
吉埠,因位于古驿道旁,是行人歇脚之处,故旧名“歇步”。远行者的歇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革命亦如此,有时也需要借歇步以反思、总结,借歇步以调整步伐。
3月18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史称“楼梯岭会议”)在楼梯岭召开。会议首先对此次攻打赣州城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接着重点讨论了当时形势和行动计划,根据当时军阀混战加剧、赣南、闽西、东江三地敌军兵力空虚的情况,作出“三月分兵”计划,决定在赣西南和闽粤边广大农村分兵游击,发动群众,打通三省边界联系,把“梅花式”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创造大块革命根据地。
在楼梯岭会议上展开的反思和总结,是深刻而到位的,可谓水到渠成。会后,红四军前委发布了《关于分兵争取群众的意义及工作路线》的第三号通告,重点提出了此次分兵的意义、工作方针和工作路线。指出“分兵游击的意义,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分配土地和建设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要求此次分兵游击必须坚决贯彻“同时扩大同时深入”的方针。《通告》既对1929年四五月间红四军在赣南的第一次分兵提出批评,又对最近宁都、乐安、永丰15天短距离分兵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伴着发展有成效,流动游击只徒劳”的结论。所谓“伴着发展”,即以现有红色区域为依托,从边缘扩展开去,一步一步“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同时扩大同时深入”“伴着发展”“波浪式地向前扩大”,是毛泽东等对红军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对“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原则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路径和更加充分的可操作性。
会后,红四军兵分两路,兵锋直指赣县、于都、安远、南康、大余、南雄、信丰、会昌、寻乌,所到之处,深入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组建苏维埃政权,恢复地方党组织。红五军也分兵两路,攻克袁州,攻占万载、铜鼓,占领湖南文家市等地,并于1930年5月初会师于湖南平江县长寿街,初步打通了湘鄂赣苏区与赣西南苏区的联系。红六军则深入永新、泰和、万安和安福、新余、峡江等地做群众工作,进行土地分配,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足迹遍及江西萍乡、宜春和湖南醴陵等地。
此次“三月分兵”,由于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方针正确,领导有力,因而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成为红军自创建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收效最大的一次分兵游击。经过此次分兵,形成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喜人局面和“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革命形势,党和红军的影响遍及湘鄂赣闽粤五省。特别是赣西南苏区,到1930年秋,占据了由南丰到永新,由寻乌到峡江,横断江西半壁的广阔区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最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漫漫古驿道,小小楼梯岭。楼梯岭会议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作为红军面临困境时的战略调整,楼梯岭会议标志着红军向分散游击作战的转变,为后续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