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迁府县二学 以求科举振兴
——明成化年间的赣州城事
2025-05-31

  □赖婷

  赣州城墙上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里,所铭刻的种类极为丰富多样,其中,便有一款铭刻“成化贰年陆月 陇西郡兴记置”字迹的砖。与其他铭文城砖大不相同,这是一款有年份、堂号和商号的砖。 

  翻阅府志、县志等史料,未找到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葺赣州城池的记录。据铭文城砖专家常雪超介绍,这款应为民间使用的砖料,本是用于房屋或店铺,可能当时城墙损坏甚微,没有必要大动干戈特地烧造一批城砖,只需修补,便将民用砖挪用至城墙之上,遂没有被列入修葺城池的记录。但是,在府志里面发现了成化二年知府曹凯其人其事。 

  曹凯,字宗元,益都县(今山东青州)人。据彭时《新迁府县儒学记》记载:“赣于江西为钜府……成化丙戌山东曹侯凯来知府事。”成化丙戌即成化二年,曹凯出任赣州知府,其在任上最大的政绩便是改、迁府县二学。 

  进入明代以来,赣州的科举一直不振,鲜有人才出现,据府志记载,到曹凯上任,此前百年时间内赣县仅出了4名进士,整个赣州地区(含南安府)也才16名进士。要知道,这百年时间内吉安考中状元的就有8名。面对这种现象,大家猜测或许是学校的地理位置不佳。原来的府县二学在城内的东南角,紧挨着城墙。 

  然而,有关官员害怕麻烦和困难,便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曹凯来到赣州,他首先了解了学校的现状,感到非常不满,认为其过于简陋,条件差,设施不完善,于是将改建学校视为自己的责任,“厌其卑陋即以改迁为己任”。在改迁之前,曹凯为寻找一处良好的校址,巡视考察了城内的情况,最后觉得学宫东侧的景德寺是一个理想的地方。这里地势高且开阔,后面是郁孤台,前面正对着山势耸拔如卓笔状的崆峒山(今峰山)。用曹凯的话来说“建学育才莫宜于此”,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于此,曹凯立即召集寺僧“以府学易之”。景德寺即慈云寺,今慈云寺塔附近。 

  成化四年(1468年)秋天时,府学和县学的大体框架都已完工,但曹凯因为需要进京述职,而且其母亲离世,便离任了。 

  次年五月,黄冈人谢昶接任赣州知府。他继续完成了曹凯未竟的事业,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了砖砌和彩绘装饰,在曹凯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射圃和文昌祠,以及成贤、育才二坊等。建成后的府县二学规模宏壮华丽,远离尘嚣,环境清新开阔,真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在建成的第一年,就有“岁诸生名乡荐者二人”,第二年更有1人进士及第,此人便是董越。赣州百姓认为这是曹凯和谢昶两位知府兴学的成果,既然以前学校经历多次修缮,都有文章来记载他们的功绩,那么现在改建的学校那么好,怎么能不记载下来以示不忘呢?于是乎,百姓们自发写信给当时任翰林编修的董越,请他撰写文章来记载这一事件。 

  据《赣州地区志》统计,唐代赣州文进士只有3人,宋代292人,元代2人,明代76人,清代137人。历年来,赣州科举事业在全省范围都排名靠后,远不及邻居吉安。这种现象,明嘉靖版《南安府志》有记载:“南赣二府每大比于乡,类不及吉、饶、临、信得士之众。” 

  为此,有不少官员、百姓认为是学校设置的位置不对才导致科举不振。根据明天启版《赣州府志》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府县二学屡经迁址:北宋初赣州府学始建于瓦市街紫极观(今章贡区公安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诏改紫极观为祥符宫,府学遂废;北宋庆历年间改建到澄清坊;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提刑蔡挺、知军元积中迁到丰乐寺(城东南隅);明成化四年(1468年)曹凯又改迁至景德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南赣巡抚陆稳将府县二学迁回紫极观,并且在笔峰山(今赣州市第一中学内)增开了兴贤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兴旺赣州的科举;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南赣巡抚李汝华、丁继嗣、龚道立认为景德寺是块风水宝地,有利于科举,又将县学迁回景德寺,关于这次迁址,《赣州府志》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先后修建了13次。 

  除了校址的改迁,还有营造文峰塔。营造文峰塔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地势低洼或景物缺失而建造,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塔改变环境,盼能兴科举、出人才。据《赣南古塔研究》所说,赣州地区最早的文峰塔为兴国朱华塔,其建造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赣州地区有50余座古塔,其中竟有40余座属于文峰塔,且基本属于明清时期建造。 

  由此可见,历任官员、百姓对赣南科举事业极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