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平
一颗“蓝宝石”,吸引万千客。
近日,第二届储潭晓镜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蓝莓、肉牛、中草药等产业纷纷亮相;前来观光休闲、洽谈合作的宾朋相聚于此,在青山碧水间娱游暇日、共谋发展。
夏日,行走在储潭,笔者为这里的变化所惊叹。储山苍苍,江西首个国家级大院大所——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坐落于此,9个院士团队近千人日夜奋战,突破一项项“卡脖子”技术;赣水泱泱,蓝莓种植基地、肉牛养殖基地喜迎八方来客,村民们忙碌其中,用辛勤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历史上的储潭,人文荟萃,苏东坡、文天祥沿江北上,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赣州八景之一“储潭晓镜”,穿越千年、风华未改,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过去的储潭,一片早春里的油菜花火遍赣南,“走,去白涧看油菜花”,成为众多市民春游首选。
然而,随着近年来各地花海经济不断兴起,受规模、品种及配套等多重因素制约,那朵引以为傲的油菜花变得“暗淡”起来。一段时间里,储潭有些迷茫,也有过争论。
“储潭的优势在哪?”“储潭的路在何方?”那时,干部在想,群众在盼。经过深入思考,争论最终被责任所替代。储潭认识到,作为城区规划区范围,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系着乡村,储潭处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实际,他们郑重提出,服务大局打造科创高地,立足优势建设教育强镇,发展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站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大楼前,若不是亲眼所见,笔者难以置信,五年前的这里,还是荒野泥滩。
五年前,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设在储潭镇的消息传来,镇里的干群沸腾了。储潭镇主动担当作为,整合派出所、卫生院、城管等力量组建专班,全程提供服务,助力研究院顺利实现“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产出”的目标。如今,这片“泥滩之地”已成“科研绿洲”。
更为喜人的是,由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实验室里研制的不少科研成果,就在赣县的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投产(应用),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强大引擎。望着那块挂在镇主干道上的“中国稀金谷科创城”牌子,每个路过的储潭人,都是自豪满满。
“我们就是要像当年苏区人民支援红军一样,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储潭镇干群共识共为。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个南昌之外的校区入驻储潭,医院、综合体、人才房、高架桥等一批设施先后开工,涉及的征地拆迁、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储潭镇从未犹豫和退缩,他们用高效执行和优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如今的储潭,国家科研力量聚集,省级教育资源汇集,“科创高地”“教育强镇”成了最闪亮的名片。
科创强区、教育强镇,其目的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和出发点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储潭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区域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田间地头,着眼于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发展蓝莓种植等特色产业。
站在赣江之滨的蓝莓基地上,微风拂过、果香四溢,游客穿梭其间,享受采摘之乐。来自广东省的游客吴梅专门带着家人前来,他们不仅参与采摘,还动手制作了蓝莓蛋糕,欢呼声不时回荡在江边。“现场感受丰收喜悦,体验感很足,不虚此行啊。”吴梅说。
储潭镇以蓝莓产业为支点,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推出“生态采摘+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模式,带动果农增收致富,持续激活乡村发展“蓝色引擎”。基地负责人刘欢说,和普通蓝莓不同的是,储潭蓝莓种植过程中使用了许多“黑科技”,不仅蓝莓品质更高,价值也更高。
刘欢介绍,他们请来科技人员,针对蓝莓的增产增收,开发了一种以稀土发光材料为转光剂的智慧转光农膜,达到增产增收、降低病虫害等作用。一年里,基地新增1万余平方米的智慧转光农膜大棚,蓝莓上市时间能够提前半个月。如今,储潭蓝莓声名远播,深受消费者青睐,热销广东、上海等地,带动近百名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
产业鼓起农民的腰包,幸福的日子寻常可见。5月初,储潭镇幸福村,一副大红对联贴在了安置小区的两侧,上面写道“选新房,搬新家,过幸福日子;感党恩,暖民心,住幸福佳苑”。这一天,92套新房分到了村民手中。
大伙儿感慨道,这副对联,既是心声,更是写照。透过对联,分明有一股气势,托起民生改善和稳稳幸福。
赣江奔流,势不可挡。
依江而生、因江而兴。眼下的储潭镇,正满怀“大镇挑大梁”的雄心,积厚乘势、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