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2025-06-15

  □刘历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深刻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为科学谋划和实施“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党员干部要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始终造福人民。 

  党的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党始终顺应民意、契合人民期盼,凝心聚力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为人民谋福祉。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汇聚人民的磅礴伟力,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融入日常、浸入血脉,落实到每项工作上,密切党群关系,为党赢得人心、夯实执政根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用汗水乃至生命诠释党的初心使命。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疾呼“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带领东山人民战胜万难,把荒凉海岛变成了米粮川;黄文秀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扎根脱贫一线倾情奉献,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了30岁……他们是共产党人的模范榜样,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用心用情造福人民。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党员干部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四下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决策、办事情、抓工作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决不搞徒有其表、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急功近利、寅吃卯粮,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造福。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就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烫手的山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气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好作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党员干部政绩好不好,人民说了才算。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要把人民真正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权益得到保障等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使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进而团结带领人民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于都县委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