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洪明 吕微 特约记者黄传章 刘林美
当黎明的金梭掠过五指峰之巅,将暖意织入青黛色的云纱,茶园的翠浪便在晨雾中苏醒。茶农指尖掠过翡翠般的叶梢,露珠滑落处,采撷的不仅是沾满星辉的绿芽,更是山水流金的鲜活密码——那叶脉间流淌的,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嬗变的晨曲,一曲可触摸、可丈量、可富民的生态之歌。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在生态价值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如何将无形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可度量、可交易、可持续增值的“金山银山”,作为江西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基地的上犹县,正以生动笔触,书写着时代答卷。
创新,让山水有了“价签”
站在五指峰顶,脚下竹海翻涌,暗香浮动;身旁苍松静立,仿佛时间的信使。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1.8%,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秘境。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可达6万个每立方厘米;捧一泓山泉,水质澄澈冠绝赣鄱大地。绿水青山孕育出“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米、有机茶、生态竹、生态鱼等子品牌身价节节攀升,“上犹绿茶”更是入选第一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品牌价值跃升至9.66亿元。
如何守护好这份“绿色家底”,并让它持续增值?上犹县在全省率先“破题”——启动全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一套数字化平台如同精密的“生态听诊器”,深入大山肌理,整合了九个部门的庞大数据。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17小项、49个具体指标,在虚拟空间中清晰跃动。轻轻一点评估指令,森林的每一次呼吸,水流的蜿蜒轨迹,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然的贡献。从此,莽莽青山有了自己清晰可查的“生态明细账”。
核算成果如晨钟破晓:全县GEP总值594.78亿元,笔架山特定单元区域生态产品总价值为71.22亿元,其中可变现核算值为18.77亿元,发出首本《VEP生态资产权益证》——这数字背后,是晨雾中采茶女呼吸间的清甜,是漂流客于上犹江碧波中每一声忘情的惊叹。这份以碧水青山为纸、生态数据为墨的“资产负债表”,为无形生态颁发了进入市场的“身份证明”。
在GEP精准核算的基础之上,上犹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全链条设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坚实制度框架。
同时,成立“两山”实践创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通过建设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笔架山“两山”实践生态产业示范园,注册“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通产品供给、全域旅游、绿色金融三大通道,将沉睡资源变为活跃资产,把无言青山化作叮咚金山。
金融“活水”浇灌青山。作为全国第二单、中部地区首单,上犹县紫阳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槌声未歇,全省首单VEP绿色金融贷2亿元又注入生态动脉。金融的潮汐不断涌向犹江之畔,那些曾被遗忘的林涛、流泉等生态资源被激活,变成活跃的资产,生态红利便触手可及。
融合,让品牌有了“身价”
云峰山下,清泉自崖壁裂隙奔涌而出,叮咚跃入“伊紫云”生产线。现代化车间里,全自动灌装线如琴键起伏。拧开瓶盖,清冽甘甜漫过舌尖,恍若饮下晨露凝结的琼浆——这抹源自上犹县紫阳乡丛林茂密云峰山深层岩隙的“上犹醴泉”,如今登上北京的精致货架。
好山好水孕珍品。全县7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58 家小作坊,像散落的珍珠各自发光。家庭式的小农经济模式下,农产品生产标准不一、销售渠道狭窄,即便“上犹大米”“上犹高山茶”“上犹洋田葡萄”“上犹上寨脐橙”“上犹新华梨” 等多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却始终难以形成合力。
2024年,一场变革悄然开启。上犹县组建了“两山”转化运营公司,注册“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这不仅是一个商标,更是将散落的资源串成项链的红线。从全县8大类、66个细项的农特产品中,精心挑选30余家企业的产品纳入品牌体系,统一生产标准、包装设计、商标标注,构建起母子品牌矩阵,一场从“散”到“整”的蜕变拉开帷幕。
笔架山“两山”实践生态产业示范园内,生态茶园与客家民宿错落共生;统一了标识与标准的“上猷臻品”,让高山绿茶、有机竹笋、生态鱼鲜身价倍增,茶农们惊喜地发现,同样的嫩芽,贴上新标签后身价竟涨了三成。生态产品供给、全域旅游体验与绿色金融“活水”,在这片土地上真正贯通交融。
在北京的发布会上,“上猷臻品”一举入选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案例项目库,让这个山区小县的品牌,走进了全国视野。在五指峰腹地的茶叶合作社,老陈摸着新商标很是激动:“往年清明茶香锁深山,守着炉火等客来;今朝手机一响,订单从雁门关外飞来!”
“上猷臻品”品牌战舰继续乘风破浪:“相约后花园·港犹一家亲”康养文旅产业香港推介会上,“上猷臻品”礼盒以青山水墨为韵,令香江客商惊叹“山水可品”;“金丘为民”直播间里,富硒大米创下年销破2000万的纪录;森泰竹木的竹结构梁柱远销海外,进入欧洲市场;遵循古法酿造的“轻云清酒”,香飘海外餐桌。
当云峰山泉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折射晶莹光芒,当五指峰雾霭凝于素雅茶盒,上犹以山水为经、产业为纬,织就了一幅“生态优等生”的价值转化图景。品牌“身价”的跃升,不仅闪烁在估值报告的数字里,更流淌在茶农舒展的眉宇间,激荡在流水线的铿锵节奏中。
赋能,让流量有了“增量”
笔架山七千亩茶垄随山势起伏,采茶人身挎竹篓穿行其间,指尖轻捻处,带露的茶芽跃入篓中。游客在工厂见证鲜叶如何蜕变成“上犹绿茶”,在茶艺工坊亲手炒制封入陶罐,更可入住茶山民宿——当茶园变身为沉浸式生活剧场,绿叶便成“金叶”。仅此一地便带动六百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村民的皱纹里漾开新生活的笑意。
以山水为画卷,上犹挥毫泼墨绘就全域旅游蓝图。阳明湖碧波如镜,倒映着星罗棋布的森系民宿;南湖湿地畔,白鹭掠过“水韵人家”的黛瓦白墙;五指峰云雾缭绕处,山间民宿与松涛云海构成山水墨画。大主题民宿集群以“森宿上犹”统一品牌标识点睛,犹如散落山水间的珍珠项链。八条“森宿上犹”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在森林康养步道进行一场负氧离子“洗肺”之旅。
在陡水镇茶坑村的流萤谷,暮色为山谷披上幽蓝纱衣。游客张女士带着孩子蹲在共享菜园,小手将菜苗埋进温润的富硒土壤。“看!它们亮了。”孩子忽然指向山谷——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翩然起舞,宛如星海。这条依托生态奇观与红色旧址打造的研学线路,将各类体验项目串珠成链,真正实现从“引客”到“留客”的质变。
创新引擎持续轰鸣: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在湖畔球场激情挥拍,划出生态运动的优雅弧线;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于阳明国际赛车谷扬起烟尘,引擎轰鸣与青山绿水共鸣;“龙年游上犹”非遗市集上,客家银饰锻造的火星与舞龙灯彩交相辉映;“五一趣上犹”的森林市集里,蜂农现割的巢蜜流淌着山野的阳光。
产业融合的根系深扎沃土:梅水园村的茶旅综合体将采青、制茶、品茗融入观光动线;东山沿河的富硒蔬菜基地开辟出“认养菜园”体验区;黄沙坑村的竹海深处,游客学习用传统手法制作竹器。全县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矩阵,沿上江线、上太线、赣丰线展开的和美乡村示范带,犹如生态经济跃动的脉搏。
特别是《上犹县提振消费构建文旅商贸大商圈十五条措施》实施以来,全县民宿经济、赛事经济和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预计接待游客5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9%和8.1%。上犹以生动实践验证生态变现的黄金律:最美的风景不在观景台框定的方寸之间,而在游客亲手采撷的茶芽上,在孩子追逐流萤的笑声中,在星空帐篷下仰望银河的惊叹里。当自然场景被赋予深度体验的灵魂,流量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增量。
记者手记
五指峰的松涛,阳明湖的波光,共同诉说着上犹山水林田间强劲而温热的脉搏——那是制度破冰的铿锵、产业融合的律动,更是生态焕发的蓬勃生机。解码“两山”转化的密钥,就在这片绿水青山的实践里。
制度破冰,为山水赋“价”。当无形的生态资源通过GEP核算获得“市场身份证”,那些曾被视为“无价”亦“无市”的清风流水、林涛鸟鸣,便沿着制度轨道汇入发展江河。守护青山有了市场刻度,这把“钥匙”解开的不仅是财富之锁,更是陈旧观念的枷锁。
融合聚力,点“散珠”成金。紫阳乡的山泉从“寻常物”蜕变为远销都市的“伊紫云”高端水;“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以统一标识、严苛标准与升维设计,串起分散的生态珍品。品牌之力让深山“绿叶”镀上“金边”,茶农户均增收8000元,正是产业升维的生动注脚。
场景赋能,以体验兑价值。在笔架山生态茶园,游客指尖翻飞采撷绿芽;流萤谷夏夜,孩童追逐星海般的萤火。生态变现的黄金律于此显现:最美的风景不在观景台,而在深度参与的生活剧本中。当引擎轰鸣化为民宿订单,当城市家庭为触摸自然欣然付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和谐共鸣。
上犹的实践昭示:当山水有“价签”、品牌凝“身价”、流量变“增量”,这片绿水青山便握紧了绿色财富的密码,在时代答卷上落下有力的“点金”之笔。
专家观点
“两山”转化撬动县域发展新支点
□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孙剑斌
在县域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重塑发展逻辑。上犹县的实践深刻证明:将沉睡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战略资本,是激活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场发展哲学的深刻变革。
传统“生态无价”的认知困境实则是价值坐标的偏斜。上犹以全域GEP核算精准解剖生态系统多维价值,为青山、净水、负氧离子颁发“市场身份证”。当森林覆盖率成为可抵押资产,空气品质产生真金白银收益,“保护即增值”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就此成型。这标志着县域治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和“永续共生”的哲学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植入制度基因。
县域农业长期陷于“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困局。上犹的破题之道在于“上猷臻品”品牌战略:以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碎片化生产,通过严苛标准、统一标识与升维设计,将散落的“山野珍珠”串联成“生态金链”。这不仅实现了从“卖原料”向“卖品牌溢价”“卖生活方式”的转身,更探索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乡土本色、在标准化中彰显地域灵韵的独特路径,为县域产业价值跃迁提供捷径。
“两山”转化的深层智慧在于消解“保护与发展”的虚假对立。上犹创造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茶园变身体验剧场,流萤谷演绎自然奇观,“森宿上犹”IP凝聚诗意栖居。这种“生态场景化”实践,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独特竞争优势,催生高附加值体验经济,开辟出“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径。
上犹实践不仅验证了“两山”转化的巨大能量,更昭示未来县域竞争的本质——生态资本运营能力的终极较量。谁能率先完成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跃升,谁就能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升级,更是人类向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形态觉醒的关键一步。上犹实践,正为这场文明转型提供珍贵的县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