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坚
南宋时期的“赣州咸淳四年六月中窑烧造修城砖使”(侧面亦有铭文“徐收”)这款铭文城砖是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馆藏的孤品。另据赣州市博物馆资料显示,还曾发现有“赣州咸淳四年六月下窑烧造修城砖使”铭文城砖。如此,便印证了当年修城的规模较大,以至于对砖的需求使得多个窑场同时进行。
罕见的是,该款铭文城砖巧妙地融合了五个款别,代表地名的“赣州”,代表纪年纪月的“咸淳四年六月”,代表窑务的“中窑”,代表人名的“徐收”,代表功能的“城砖使”,是赣州城墙铭文砖中颇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咸淳四年
襄阳告急,赣城加修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六月,此时的时局动荡不安。缓过劲来的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授意下,由都元帅阿术率领大军进攻襄阳。襄阳自古以来为扼守中原的门户,所谓得襄阳者得天下。南宋和元朝都把国运之注下在了这场耗时6年直到咸淳十年(1274年)才结束的围城战役中,史称“襄阳保卫战”。而此战,也最终在城破失守后画上句号,从而吹响了南宋的灭亡曲。
赣州,虽远在千里之外,已然感知到危机,包括赣州府城和南安府城都同时进行了浩大的修城运动。据《南安府志》记载,咸淳四年修缮城池之后,南安府城池的格局已然落定,城墙高二丈,女墙五尺,垛1500个,警铺34个,总面积1200亩,内有马道,外有护脚 ,濠深五尺,宽一丈。设有四座城门,城池周长有十里一百五步(约5075米)。
如此,我们反观咸淳年间的赣州,却意外地发现如暴风雨前的平静,与南宋其他时间盗乱不堪不同,有着难得的岁丰人和。
咸淳元年
仁德治理 何子举
据《全宋文》记载,咸淳元年知赣州者为何子举。何子举,婺州永康人(今浙江金华)。是南宋时著名政治家,主战派官员。淳祐七年(1247年)自太学登进士。宝祐、开庆年间累官军器大监、兼左司郎官,知赣州。
何子举非一般人,在朝野之中颇有建树和影响。早在1259年,忽必烈再次率军南下,南宋危急,朝野大乱,宦官董宋臣主张宋理宗迁都明州,何子举、文天祥等极力反对。《宋季三朝政要》载:“军器大监兼左司何子举言于丞相吴潜曰:若上行幸时,则京城百万生灵,何所依赖?必不可。遂与俱入见,面陈剀切。”
景定年间,宋理宗因吴潜反对设立度宗(赵禥)为太子,下诏罪责吴潜党人。枢密承旨何子举因有“储君未惬众望,建立之议,固当详审”而被牵连,《宋史全文》刑部言:“吴潜、丁大全两党人内已量移……何子举押归本贯。”景定四年(1263年),何子举被以吴潜党身份贬谪,押归籍贯地。
据《辅治忠直留丹心》记载,何子举于咸淳元年(1265年)被任命为赣州知州。此时,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苛捐杂税繁重,赣州的百姓贫苦,当地盗贼猖獗,骚乱不断。何子举通过“内施以仁,外行以德”的治理策略,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又平定地方叛乱。
咸淳二年
稻开二穗 政孚人和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赣州郡守翁合,字与可,一字叔备,号丹山,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宝祐年间知邵武军,累官浙西提刑、国子司业、进祭酒。景定五年(1264年)擢侍讲,迁中书舍人、直舍人院。咸淳中,知赣州兼江西提刑,德祐元年(1275年)特授礼部侍郎,官终礼部尚书。著有《古今绝唱》《丹山集》。
步入咸淳年间,朝野之间弥漫着一股莫名的祥和。在那年,赣州发现一株稻子长了二穗,遂称为太平盛世的祥瑞。“宋咸淳之明年,丹山翁公合守赣,越三月,政孚人和,有禾毓于境内,一穗二米,瑞也。”赣州的百姓把这种祥瑞迹象归功于郡守翁合,“赣父老以闻,归其瑞于太守,太守不有”。而翁合则是把这一祥瑞归结为朝廷,称颂圣贤汇聚才有此祥兆,“是年九月,上将有事于明堂。公曰:‘此圣贤胥会之征也,此人地肇禋之符也,守何力之有。’”
于是文人骚动,特作《嘉禾颂》(元·王义山)以记。“……彼美者禾,瑞于章贡;太守谓谁,丹山之凤。一粰二米,其名曰秠;不种而生,奇之又奇。我闻崆峒,麦秀且黄;孰若兹禾,有飶其芳。又闻武夷,尝产兹瑞;厥瑞伊何,十五其穗。曷不于他,于武夷之乡;曷不于他,于章贡之邦。惟我丹山,武夷之秀;惟我丹山,章贡之守。合二郡之瑞,瑞于一时……”
对于翁合治理地方的能力,皇帝在给他的诏书里也有所夸赞:其治郡有能名,刺部有风力。
关于翁合,文天祥对其的评价极高,《宋元学案补遗——侍讲翁先生合》中有记载。文天祥在给翁合的信中说,自己只是一个吉安白鹭书院的书生,对学问只是初窥门径。但是,翁合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以及他的学问文章,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受益匪浅。在另一封信中,文天祥说,自从翁合在朝廷中振兴文风以来,他就像手持文印的明灯,照亮了四海。国家的诏令典章,都因他的努力而更加完善。
咸淳六年
岁丰人和 修祠修桥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知赣州者为李雷应,字震亨,号楼峯,饶州浮梁人(今江西景德镇市)。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咸淳六年,曾任宗正寺丞、知赣州。咸淳七年四月,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咸淳九年,除湖北转运使兼知鄂州。官至大府丞。
文天祥在《重修嘉济庙记》中描绘李雷应来到赣州时的景象时说:“赣地大而俗嚣,山宽而田狭。俗嚣故易以譟(同噪),田狭故易以饥。侯未至以为难,将至以为忧。”人们对于赣州的印象向来都是山高田少、民风彪悍、素难治理。但当李雷应来到时却是另外一番“膏雨霈流,嘉气坌集,民声大和,四郊以宁”的景象,李雷应非常意外而高兴,却不知道为什么。乡人说是因为有嘉济庙的保佑,于是,李雷应筹资重修了嘉济庙,并请文天祥题记。
李雷应还在任上看到纪念赵抃的赵公祠“岁时妥侑,习为故常。屋弊且压,神不顾享”,于是决定修缮,也是请文天祥题记。文天祥评价,李雷应任上百姓安乐风调雨顺,朝廷也没有增加税赋,李公清廉勤政崇德重风,“风示邦人,以绎教思,其渊源有自来哉”。
李雷应在修完祠庙之后,因为节俭用度,筹措的资金还有剩余,就修建道路以方便百姓往来,同时还修缮了两座浮桥以方便人们渡江。这些工程耗资共计两百多万钱,两百多石粮食,全都是出自李雷应自筹的款项,并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
在李雷应的治理下,赣州城“粟米在市,口麦满野,鸡犬相闻,达于岭表”,和他来时一样的安稳祥和。
百姓歌之曰:“奕奕庙貌,我侯新之。侯为我民,匪神是私。田有稻粱,野无干戈。微侯之赐,胡以室家?屡舞口口,伐鼓渊渊。何以报侯,万有千年。”
结语
我们从咸淳二年翁合治理赣州时的“稻开二穗”,获知到百姓对于政孚人和现状的满足;从咸淳六年李雷应治理赣州时的重修嘉济庙事件中,知道了岁丰人和的幸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田有稻粱,野无干戈”现状的无比满足和珍惜。
可就在赣州城的百姓感叹如此难得的太平世道时,身在临安的人们却陷入了蒙古大军进攻襄阳,江南岌岌可危的慌乱中。谁又能想到,不久之后,宋廷不保,数万赣州子弟随着文天祥奔赴沙场几无生还,不禁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