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清廉治兴国
2025-07-10

  □胡玉春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浙江淳安知县任满,考评却未能晋升,而是改任地处偏僻的兴国知县。这年的腊月二十七,海瑞风尘仆仆地抵达兴国接任新职,这一天他正好年满50岁。 

  海瑞到任时,兴国由于连年水旱灾害,粮食歉收,加之赋税沉重,盗贼横行,大批农民难以度日,纷纷逃往外地谋生。海瑞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岁征赋役银两收不满一半的兴国。 

  海瑞对善良的兴国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到任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他办了简政恤民、剿匪练兵、法办二张、兴修水利等四件大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简政恤民

  海瑞的简政恤民,是把当时兴国县内官府侵扰贫民的积弊革除。他发现兴国县的行政治理上,存在“曰屯田、曰地利、曰隘所、曰均赋役、曰红站马船、曰招抚逃民、曰哨官、曰革冗员”等八大积弊,像八座沉重的大山,压得百姓流离失所,造成兴国社会民不聊生。 

  屯田。指当时兴国普遍存在的军户侵占民田现象。弘治末年清查时,兴国屯军生奸作弊,“指邻近民田报作己力开垦,遂增余田各目。查得屯田原一千余三十亩,今余田数约六千余亩,当正田三分之一”(明代《黄册原文》)。加上军屯田水冲沙涨、水涸抛荒而把间杂于军田中的民田算作屯田,海瑞估算了一下,兴国全县军户兼并民田有一万亩以上。屯田军户实际并不耕田,而是由农民代耕,军户坐享其成,年深日久,军户人丁日多,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抛弃土地,逃往他乡。 

  地利。指当时兴国县有大量土地荒芜,可供招抚流民开垦。由于军户欺压,兴国农民逃往他乡避祸,海瑞估算全县还有可供万户农民耕种的土地不能利用。 

  隘所。兴国全县当时设有18处隘所,驻扎官兵。他们多设在无用之地,不能诘奸缉盗,却能吓骗商民,敲诈勒索。海瑞认为这种情况有万分之害,无一分之利。后来经海瑞整顿,撤销了8所。

  均赋役。指当时盘踞兴国的豪绅地主,通过巧立名目,把朝廷征收的赋税徭役,全部转嫁给贫苦农民的丑恶现象。 

  红站马船。明朝政府在各地交通要道,分别设立了水、马驿站及驿递所、急递铺,主要用于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物资。文武官赴任、还乡、省亲、巡察均可使用驿运马匹和船只。驿运所需船、马、人夫及吃、住所需,均由沿路地方及百姓供应。由于官吏假公济私,本非公差,本是私物,也通过驿递运载,并于沿途横加勒索;地方官为了巴结往来官员,也尽力搜刮民财,逢迎过客,使驿递费用日重。地方官员遂将沿途百姓,编在红站马船名下,额外加征费用,使当地百姓不堪负担。 

  招抚逃民。海瑞发现兴国农民因虚粮赔累等种种原因,弃籍逃亡者甚多,全县百姓编户57里,实则人丁不足一半,人烟寂寥,村里萧条。因此,招抚逃民归籍复耕成为急务。 

  哨官。当时兴国乡村遍设哨官一职,类似于民兵头领。按上司要求应“擢取家道殷实有武艺之人”担任,而当时兴国各地哨官则是家非殷实,又无武艺的膏粱子弟,因而造成与机兵“心非亲爱”,“于操正无分毫之役,各机兵酒食之需,各统兵诸员拜见之礼,各衙门人役常例之索,开一骗局不小也”。上述费用均通过哨官向当地百姓摊派,哨官遂成为扰民之祸根。 

  革冗员。冗员即多余的官吏。兴国县当时人口逃亡过半,户籍悬空,致使本来就不愿意做事的衙门和胥吏更加无所事事,挖空心思去勒索百姓。 

  海瑞将上述弊端的危害和改革办法整理成《兴国八议》,提出对赋役要均摊,对军争民田要纠正,对逃民要招抚,对隘所要精减,对冗官和冗员要革除,他还撤并了8处巡检司,每司弓兵100名,并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吸引流民来兴国垦荒。海瑞的《兴国八议》在奏明南赣巡抚吴百朋得到许可后,迅速在兴国县一一施行,减去了人民的沉重负担,抑制了豪强对贫民的欺压,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县很快便呈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清明局面。 

  剿匪练兵

  兴国县地僻山险,自古匪患难靖。海瑞到任时,兴国境内逃亡百姓,成群结队上山成盗,于险隘处构筑山寨十余处,经常出寨下山,打家劫舍。造成商旅难行,民生凋敝。海瑞不避凶险,假扮相士,亲赴匪寨,说服匪魁,用招抚之法,将全县匪患,一一平息。 

  为了彻底安定地方,海瑞向上司呈《留民壮文》,增加了维护县城治安的民壮(类似于民兵的组织)数量。同时为提高民壮素质,他捐俸倡修教场,以训练民壮。据县志记载,海瑞在兴国曾经亲自带头捐俸“重修教场”(即民兵训练的场地)。海瑞主修的教场,位于兴国县城东北的凤凰村口,今称教场冈。他对教场图式、操练阵法和程序、具体要求,均一一亲自订定,教场冈至今仍为兴国县城的体育场。海瑞倡修教场的同时,还雇技师精造鸟铳100把,购买佛郎机20门,用于装备民壮,还为民壮添置了其他兵械。佛郎机是明朝从海外引进的一种射程可达2000公尺的小型火炮,当时属于现代化武器。兴国县城的防守能力因此大大增强。

  海瑞通过招安山匪和增强民壮军械的措施,使兴国境内很快实现社会安定、客商充斥于途、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气象。据兴国县志记载,兴国此后70年里都没有发生战事。 

  法办二张

  海瑞任兴国知县这一年的夏五月,奸相严嵩以罪免职,朝廷同时将其子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没有去雷州服役,潜回家乡江西袁州,征集数千民夫建造府第。为筹备建筑材料,严世蕃派出张魁、张豹两兄弟,来到兴国购买木料。二张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夏抵达兴国。二张自恃是原兵部尚书张鳌的侄儿,在兴国耀武扬威,购买木料时,对山户施展强盗手腕,买木材不给钱。当山户元规、元维向二张讨要木材款时,张魁、张豹不仅拒不认帐,还动手打人。双方发生争执,二张反而派人上县衙诬告,诬称二元打劫了他们的钱财。

  海瑞受理了这桩案子后,因为牵涉到官宦亲属,特别慎重。他根据双方诉状和证人证词,弄清了案情的真相——张魁、张豹买木料拒付银两,还诬告良民。海瑞派出皂隶传张魁、张豹到庭,但二张公然拒传。几天后,张豹未经传唤又直奔县衙,竟然登堂入室自行辩说。海瑞命衙役拿下张豹,送到赣州府二罪并治。 

  在南昌养老享福的张鳌,亲自写信向海瑞求情,海瑞不理。张鳌又四处写信,并频频接待在南昌过往、逗留的赣州的按、道、府各级官员,嘱托代为解救。其中,赣州府主管审判的赵推官,以及管刑属的书吏钟齐朝、黄春魂等人,在财物贿赂和升官利诱下,将张豹判成无罪。

  海瑞不因为自己官卑人微就此气馁,向军门吴百朋和赣州守巡道各衙申诉,要求主持公道。他在《申军门吴尧山并守巡道请改招详文》中写道,“今日卑县有不得不言者,民冤之甚而合县之人不心服也!”“夫士君子行政,要在服人之心,不在服人之口。”“上司职重在锄强抑暴”,应该为冤民作主而改招。 

  在海瑞的据理力争和百姓的强烈呼吁下,上司终于再将二张重新收监判罪,兴国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 

  兴修水利

  兴国处在山区,晴天易旱,雨天易涝。海瑞对兴国的堤坝陂圳等有关农业的水利设施十分关注,他号召兴国百姓多开凿堤坝塘圳。此外,据兴国县志记载,海瑞还亲自办了两件好事。

  一是开水渠,筑水陂,挖山塘。嘉靖四十二年春夏之交,海瑞到距县城70里的宝城乡回龙村(今城冈乡回龙村),发现山涧里水流潺潺,平坝上正在抽穗扬花的水稻田里却涸裂干旱。海瑞马上召来里长、甲首商议,拟在山涧内筑水陂,沿山凹开水渠,灌溉坪坝上的农田。里长、甲首当然深表拥护。

  在海瑞督率下,工程顺利进行,很快开成了一条“长十余里, 阔三尺、深尺余。灌溉田租千余石”的水渠。并挖筑了多处山塘和水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灌溉系统命名为“海公陂”。至今回龙村萧氏族谱中,仍保留了赞扬海瑞督率村民修筑陂圳的诗文:

  海公圳

  钟秀元(邑庠生)

  僻境何缘区画周,惟公垂泽自悠悠。凿沟灌溉田千顷,拜祝声香稻一畴。朴野岂忘遗爱在,高风应共蔽棠留。碧流曲屈浑如带,俯听寒声夜未休。 

  二是植树护堤。海瑞到兴国任职前,兴国城东发生水患,淹没了城池。嘉靖四十二年春二月,海瑞率领绅民,在城东培土为坝,植松万株,解除了兴国县城的水患之忧,海瑞将坝起名为“万松坝”。他离开兴国后,百姓称之“瑞州坝”。 

  从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到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任兴国知县共23个月,由于他清廉恤民,兴国县由大乱而大治,政治清明,百业兴旺,人口增多,生产发展。嘉靖四十三年秋,吏部陆光祖考选地方官,发现了海瑞特行卓识,以“犒军之功”调海瑞任京官,授职户部云南司主事,官阶由正七品晋升到正六品。 

  嘉靖四十三年十月,秋高气爽,海瑞带着两个随从,轻车简从赶赴北京就任新职。海瑞动身北上的那一天,兴国县城的十字街人山人海。人们箪食壶浆,炳烛焚香,为海知县送行、饯别。 

  兴国百姓与海瑞难舍难分,“公之始去也,老稚卧辙下,拥公车不得行”。 

  海瑞治理兴国县,虽然不足两年,但他却在此践行并形成了“恤民”思想,他将自己治理兴国的所思所想刻印成册,起名为《治兴遗文》,流播后代。虽然书稿未能保存下来,但在兴国的县志中,保留了《治兴遗文》的主要篇目:《兴国八议》《申吴军门便宜五事》《留民壮申文》《申军门吴尧山并守巡道请改招详文》《谕老人》《复王七峰琼山知县》《复淳安大尹郑》《诗·赠萧钰》《诗·恤农笔》。

  海瑞离开兴国后,百姓绘其像供奉,并集资在县城尊经阁为其建生祠。后祠堂年久失修,百姓再将其塑像迎到县城卢公祠内,与明初兴国另一位贤令卢宁合祀。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在海瑞离开兴国40余年后,岭北观察龚道立提议,知县王芮引导全县绅民集资,修建了海公忠介祠,全县官民四时祭祀,诸事皆以海瑞为楷模。凡遇官府行便民之策,百姓必曰“此忠介之所为也”;凡遇官府出现扰民之弊,百姓必曰“此忠介之所革也”。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吴江张尚瑗任兴国县令时,他的父亲请朱竹垞先生(朱彝尊)书“学海”两个大字让他带到任上,命张尚瑗在任上务必以海瑞为师。张尚瑗到任后,在县衙大堂上悬匾“学海堂”,处处事事效法海瑞。张尚瑗在兴国任职12年,在其离任后,后任的县令均不敢将衙门上的“学海堂”匾取下。效仿海瑞的为官为人之道,成为兴国县清代历任县令的惯例,海瑞治兴遗风也在兴国县浩荡劲吹数百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国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曾被命名为海瑞路,直到1966年改名为东风路。1982年一度恢复海瑞路的原名,现在叫背街。兴国县三僚村廖氏的族祠内,镌刻了海瑞画像,至今仍供奉香火。海瑞治理兴国时表现的“恤民”思想,在兴国社会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