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旅融合作出重要指示,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又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刚刚闭幕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专门就“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指出要“实施‘畅游赣州’工程,持续优项目、搞活动、引客源、聚人气、促消费,着力打造网红城市”,为赣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定位和实践路径。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上来,强化以文赋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一个定位,以常态化调度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当前,赣州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中央和省为赣州量身定制的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深赣对口合作、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北上南下、东进西出更加便捷,加之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等四大文化资源富集,赣州的文旅产业必定大有作为。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审时度势、放眼全国,精准分析和把握赣州文旅产业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定位,厘清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契合赣州实际、顺应群众期待。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市委作出的定位,层层压实责任,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要充分发挥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等机构的职能作用,用好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协调机制,常态化加强统筹调度,营造文旅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抓紧推进赣州市“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赣州文旅产业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
抓实一个关键,以深层次“两创”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赣州是一座文化富矿。要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但表现形式陈旧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让其从旧有的语境、形式转换到现代语境、形式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衔接问题,找到合适生存空间,激活其生命力。在创新性发展方面,则应突出突破和超越,运用新的理念、技术、方法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独特价值的文化成果,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推进赣州本地汉服体验、围屋“复活”、客家喜宴、客家衣锦、客家上堡梯田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例子,可酌情复制推广;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既注重分类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注重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好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展文旅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长效机制,争取把赣州宋城墙与南京、西安等中国古城墙一道纳入申遗,支持梅关古驿道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深入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和赣南山歌影音资料整理工程、艺术创作“四名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革命遗址、纪念设施保护和修缮,为活化利用夯实基础。特别是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倡导“三生”空间发展理念,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提高环境美观性和文化辨识度,进而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
红色是赣州的最亮底色、最大优势,做好红色资源传承活化文章,既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推动其实现“两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研究阐释,重点实施好“从瑞金溯源”研究工程,编撰好系列丛书;编纂出版《赣州红色资源系列丛书》《赣州历史文化丛书》《赣州通史》《赣南文库》,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建好用好赣州市红色资源数据库,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重点项目融合发展机制,推出更多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红色资源集中连片保护样板地、苏区红色文化研究引领地、红色教育培训追根溯源地、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红色文化传播融合创新地。
推出一批精品,以高水平文艺创作赋能文旅产业发展。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优秀作品反映着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赣州文化创作精品频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时提出的殷切期望,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聚焦红军长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东江水供港工程、赣南采茶戏等资源项目和重大题材,抓好一批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改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管理办法,实施乡土文化能人扶持计划,壮大文艺人才队伍,形成“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局面。
打造一批项目,以市场化龙头赋能文旅产业发展。赣州在抓项目、育龙头上持续用力,较好改变了赣州文旅产业“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格局,但仍存在中心城区龙头效应不强、全市龙头企业发展不够平衡、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要围绕文旅产业“一核三区”发展格局,即以章贡、赣县、南康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石城、寻乌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以龙南、安远、定南、全南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以上犹、崇义、大余、信丰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进行规划布局,并实施文化产业招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招引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或知名运营团队落地,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如我+”行动,优化项目服务,对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方特东方欲晓等现有项目继续加强培育;对江南宋城提升改造、客+village·三江匯、峰韵龙井乡村振兴项目等新引进和新实施项目加快建设。在此基础上持续招大引强,培育壮大几个具有“引爆点”效应的市场主体,助力打造网红城市。要实施龙头文化企业培育工程,突出打响中心城区文旅品牌,联动其他县(市)“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让更多游客从“过境游”转为“过夜游”“沉浸游”。
繁荣一批业态,以自觉性消费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文化+农业”“文化+金融”等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特别是“文化+科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借力数字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拓展文化业态应用场景,提供更具互动性与沉浸式体验的文旅项目。要推动全市景区提升功能品质和运营水平,加强旅游开发、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包装推介等环节的策划和市场化运作,增强景区吸引力。依托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万象城商圈、赣坊1969文创园、七鲤古镇、上犹阳明小镇与森系民宿、兴国平固街、会昌戏剧小镇、龙南阳明心谷等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夜经济”。以诸如“赣超”开打、全国男子篮球联赛、举办明星演唱会等大型文体活动为契机,发挥赣州作为赣粤闽湘四省周边大市的辐射之力,进一步用好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大力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票根经济,并推出“跟着演艺游赣州”“跟着赛事游赣州”城市游玩攻略,将“游客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深化文旅产品供给,大力开发各式文创产品,广泛开展客家山歌节、农歌会、“村BA”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抢抓过境免签旅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机遇,争取赣州黄金机场列入适用口岸、赣州列入允许停留活动城市,激发境外旅客入境游和入境购,为助力文旅产业打造成为赣州支柱性产业提供新动力。
(作者系赣州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