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善
我的孙子叫欣欣,不满12岁就上七年级了。他自小爱看书,常常书不离手。上小学四五年级后,他自以为“满腹经纶”,竟敢“斗胆”地帮我修改诗文。
欣欣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悦耳动听。早在上幼儿园时,他就是班级学习小明星,能用汉、英双语主持节目。上了小学后,他的汉语拼音基础打得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小小年纪,已阅读了《红楼梦》《西游记》《史记》以及鲁迅、老舍等名家的著作,初步积累了一些文学语言知识。因此,他的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作文总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时常在班上当作范文阅读,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
我退休后这几年,闲暇时间充裕,为不虚度时光,便躲在书房里重拾旧时爱好,研墨练习书法,静心写作散文,偶尔作诗填词。由于少时入学正逢文革,学校教学不正常,加之山村学校民办老师居多,普通话不标准,老师讲授汉语拼音发音不准,声调不入。所幸我入伍后一直从事文秘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还被部队选送到《前线报》《解放军报》跟班学习,进修了新闻写作专业,提高了文字水平和文学素养。但因汉语拼音不过关,写出来的诗词难免平仄不对仗,押韵不入律。而我们这一代人大都不懂电脑操作,我就用手机敲打出文稿,因老眼昏花,打出的文稿难免有错字错词,一时也发现不了。
欣欣放学后,我就虚心地请他做成电子版文档。欣欣很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兴致勃勃地帮我认真研读、细心琢磨,当发现诗词某句用词平仄关系不对仗或不押韵时,就与我商量着如何修改,嘴里还念念有词地抠字眼,逐字逐句地拿捏。我看到小家伙这股认真劲儿,心里喜滋滋地乐开了花。唉!你还别说,经小家伙这么一改,整首诗词或散文就鲜活起来了。每当欣欣修改的诗文在报刊发表后,我就盼着欣欣早点放学回家,第一时间与之分享。欣欣每次拿着带有油墨味的报刊,都会兴奋地认真品读起来,喜悦幸福的笑脸上满是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