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赣南以其丰饶的山水人文,培育出了赣南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质。
赣南客家人的精神特质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炼出来的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在长期的迁徙中,通过漫长的历史整合、兼容、同化、改造、创新,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语言、独特的风俗以及共同的心理认同,造就了赣南客家人一种与生俱来的进取精神,最后形成了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热情好客、勇于开拓、溯本思源、精诚团结、崇文重教等为主要内涵的客家精神特质。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凸现。
不屈不挠。客家人俗称“硬颈”。“硬颈”含有执着、不怕死的意味,当然这种不怕死,不是贪财好色式的不怕死,也不是权迷心窍式的不怕死,而是对民族气节的认同和坚守。赣南客家人将它延续到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史上,苏区时期,当年总人口只有240万的客家赣南,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0.8万余人,长征路上平均每一里路上就有一名赣南客家籍战士倒下。战火烽烟中,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一大批赣南客家子弟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吃苦耐劳。“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客家先民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历尽千辛万苦,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生存理念并世代相传。赣南,山多田少,一代代客家先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开荒掘地,刀耕火种,克勤克俭,顽强生存。他们耕田土以刨食,种苎麻以织衣,酿米谷以造酒,夯泥土以筑屋,凿山石以开路,拉纤绳以过船……生活艰苦,林林总总,客家人无不勇敢面对。
热情好客。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唐朝末年,黄巢大军来到南方。一日,黄巢坐骑受惊,一时与大军走散,渴累之间,见远处有一户人家,便上前求食。老夫妇家境贫寒,见有将军来到,不问来历,将家中唯有的一只生蛋的老母鸡杀了,做给黄巢吃。黄巢离开时,记住了这户人家门前挂有葛藤,与大军会合后传令,凡见门前挂葛藤人家一律不得骚扰。消息传开,客家人家纷纷门前挂葛藤,以求平安,以致出现很多与葛有关的地名。比如,于都县的葛坳。可见,客家人的热情好客自古有之。
勇于开拓。客家民系历千百年的奋斗,经五次大迁徙,每一次都是对命运的挑战,对未来的开拓。今天的南康区,是一个既无木材资源也无大型水运无码头的人口大县,勇于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以“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的宏大气魄,建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家具产业基地,以及全国知名的内陆港口——赣州国际陆港。
溯本思源。许多海外客家人虽身在异邦,但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想念客家故园,常讲客家话,教导子女溯本思源、寻根问祖,兜好香火,永远不忘祖先渊源。改革开放后,许多在外地创业有成人士,主动回到赣南,热心桑梓,报效故园,善举多多。
精诚团结。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形成了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要想在新的客居之地立足, 必须面对重重困难, 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在赣南相对封闭山区环境中的客家人,为了更好获取生存空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客家围屋较好体现了客家人的精诚团结,同族人或同宗人,聚居一屋,抱团生活,共御外敌。
崇文重教。客家赣南,地处山区,过去客家人生活艰苦,唯有读书才是出路。因此客家人特别重视教育,而重教的主要表现就是兴学。历史上,赣南有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安湖书院、爱莲书院等众多书院,府学州学县学自宋代便闻名全国,私塾乡学更是星罗棋布。客家父母有一个理念,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苦也要供子女读书。赣南古代客家籍进士达550人之多,自古以来,通过读书成为社会栋梁的赣南客家人大有人在。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孕育客家精神特质的客家摇篮地,也是蕴含着客家精神特质、完整地传承了客家精神特质的家园厚土。赣南客家人的精神特质,是客家儿女们从骨子里散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