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
2023-06-14

  □万重山

  一提起端午节,马上想到糯香美味的粽子,就像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一样,粽子是端午节的独特印记。

  关于粽子的来源,有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较为流行的一种,与战国时期投江自尽的屈原有关。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为了保护屈原的尸身不被鱼虾和蛟龙所食,人们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的方式,来祭奠这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贤臣。又有人考证,说是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数千年的民风经过一代代的接续传承,如今的粽子已经衍生出丰富的饮食文化,时常勾起远行游子别样的思绪。

  虽说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且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粽子都带有区域的特色。先是粽子的做法,最普遍的是把粽叶卷成漏斗状,灌入糯米和其他馅料,再用细绳捆扎,煮熟后即可食用。除糯米外,一些地方也加入黏黄米或者玉米粉,贵州的草木灰粽,将草药烧成灰拌入糯米,清香独特。裹扎方式上,北方多用芦苇叶包裹,马兰草捆扎,个头较大;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箬竹叶,以咸水草或细头绳作结,偏爱小脚粽;而传统的海南粽更是离不开当地的茄柊叶,制作成类似于枕头的四锥形。

  至于粽子的口味和馅料的选择,大江南北可谓千差万别。按正常饮食习惯,北方偏咸南方偏甜,而在粽子的口味上则正好相反。颇具代表性的北京大黄米粽,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吃时加糖,粘韧清香;陕西流行蜂蜜凉粽,没有馅料也不包扎,淋上蜂蜜或糖浆就可食用;新疆的酸奶粽子则将酸奶或果酱浇到白粽上,酸酸甜甜,别有风味。南方的粽子在馅料上大做文章,江南一带的咸肉、蛋黄、火腿都是上等的材料,广式的腊肉、香肠、叉烧也被用作调制馅料,而四川的椒盐豆粽、广西的狗头粽、台湾的野姜花粽,无一不充满着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我所在的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自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吸纳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发展出自成一派的饮食习惯。端午节是客家人重要的节日,农历五月一到,各家各户就忙着调馅料、包粽子。糯米和箬叶都是现成的,我家的稻田总会留出一部分种糯米,除了蒸米酒和做米饼,最主要的就是包粽子。我奶奶是包粽子的能手,长长的箬叶在她手里轻轻一卷就成形状,用勺子灌入糯米和馅料,闭口之后抽出一条细绳,只见两三下摆动就缠绕出一个小巧玲珑的三角粽,既结实又美观。我时常坐在她旁边观看,总感觉并没有多难,等到自己上手,不是馅料太多溢出箬叶,就是绳子太松容易散架。后来学到卖油翁的故事,知道这就叫“无他,唯手熟尔”,道理我明白了,包粽子我还是不会。

  客家人由北向南迁移而来,粽子的口味也调和了南北,分为甜粽和咸粽两种。甜粽可以不加馅料,用大白粽或泡过碱水的黄粽粘糖吃,晶莹剔透的糯米散发出独特的清香,口感稠韧,略带一丝甘涩。想吃甜馅的,也可在糯米中加入蜜枣、红豆或葡萄干增加甜味,我最喜欢那种不带核的蜜枣粽子,个大饱满的金丝蜜枣夹在软糯的粽子里,如同琥珀镶嵌在玉石中,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一口下去满是香甜,人间美味不过如此。客家的咸粽则以花生、黄豆、莲子等为馅料,出笼之后也是清香扑鼻,更有调理养生的功效。近来也流行吃咸肉粽,用腌制过的五花肉切块,加入咸蛋黄、板栗、冬菇等食材,包入粽子中蒸熟,咸淡适宜,油而不腻。我也喜欢吃咸肉粽,但偏爱用纯瘦肉作馅,吃起来更淡口也更有嚼劲。

  不同的人钟爱不同的口味,客家人往往备好各种馅料的粽子,用不同颜色的细绳捆扎加以区别。包粽子富有技巧,拆粽子也不简单。在我小时候,箬叶和细绳都需要重复利用,所以在拆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不能划破箬叶,而捆扎的细绳因为要在蒸煮时保持稳定也就系得特别紧,急于品尝的人,往往还没解开绳结就把叶子刮破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刚刚出炉的热粽子得不慌不忙地吃。后来我渐渐学会了柔顺的解结,轻轻地沿着折痕展开箬叶,总算掌握了拆粽子的技巧,心性和定力仿佛也得到历练,但箬叶和绳子却不再重要,变成一次性的东西了。

  我去城里上学后,学校的伙食不尽如人意,奶奶经常做些糕点吃食,叫爷爷送来补充营养。那时从家里到学校,要先走一段几公里的泥土路,在大道旁等候不定时开来的中巴车,老旧的车上都是带着大包小包忙着赶集的人,下了车还要穿过几条拥挤着商贩的街巷,我住在学校宿舍,一般很少回家,有时周末也不愿走上这么一趟。有一年端午节,因为功课忙,就在电话里告诉爷爷放假不回去了,爷爷说他会带些粽子来看我。等到了端午节那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水汽蒸腾,看不见远处,我在教室里坐到中午,想着爷爷应该是不会来了,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走出门外打算去食堂随便吃点,却蓦然看见楼下一把熟悉的雨伞正在狂风中角力,缓慢而坚定地往这里前行。我压抑住涌上心头的复杂情绪,快步下楼迎向已经收起雨伞的爷爷,他的前胸后背都已湿透,两鬓的白发还带着晶莹的雨珠,脸上流淌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他微笑着摸摸我的头,从布袋里取出一个饭盒递给我,还冒着热气的粽子上,匀称而精巧地缠着五颜六色的细绳,拆开之后露出金黄的糯米和晕红的馅料,是我最喜欢的蜜枣粽子。我不知道奶奶花了多长时间制作蒸煮,也不知道爷爷在路上经过怎样的奔波劳累,我大口吃着香甜的蜜枣粽子,却感觉有一丝丝咸咸的辛酸苦味。

  一枚小小的粽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价值,不仅是端午节的独特印记,也是维系神州大地各区域、各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和物质载体。每个地区有不同做法的粽子,每个群体对粽子有各自偏好的口味,而每个人,也必然有一段关于粽子的回忆和故事,无论是温馨还是苦涩,只要相聚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