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侨乡:浮槎寻梦
2023-11-06

  □梅州日报记者刘奕宏 廖志添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从这里出发“下南洋”谋生,如今祖籍梅州的旅外华人华侨有700多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侨乡。梅州同时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港澳台600多万客家人中,就有250多万祖籍在梅州,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从唐至清,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的陶瓷、茶叶等远销海外,部分梅州出海贸易的商人定居海外,成为海外侨民。据有关人士考证,第一个到海外的客家人,大概是南宋末年广东梅县松口的卓谋。据1940年出版的《华侨华人故事录》史料的记载,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梅州征集抗元义军,梅县松口卓姓便有卓谋等800余人参加。在义军兵败崖山后,卓谋幸免于难,召集幸存者,乘船漂流到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定居,开垦荒地,创家立业,现有中国城址为证。卓谋及其伙伴成为有据可查的最早出国的梅州客家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清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实施殖民扩张,东南亚及美洲殖民地开发缺少劳力,加之梅州山区山多田少,在当年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加,作为家庭主角的男性,不少因为谋出路而选择跨洋出国。

  明末清初以后,梅州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工商业,因而在南洋各地置田园,更进而开辟埠头。其中典型代表是清乾隆年间嘉应州(今梅县)人罗芳伯下南洋至婆罗洲开埠,创建了18世纪第一个海外华人政权——带有“小共和国”性质的兰芳公司,时间长达108年,这对于梅州客家人“下南洋”风气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客家华侨海外垦殖史、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国门的开放和汕头的开埠,在清同治元年后,梅州人开始大规模奔向遥远陌生的南洋。

  梅州华侨的主要聚居地在东南亚一带,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和法国海外省留尼旺也有不少。从祖籍地看,来自梅县(含梅江区)、大埔、丰顺就占了华侨总人数的八成。以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分布为例,丰顺县的华侨主要分布在泰国,像泰国的前总理他信和英拉兄妹就是丰顺华侨的后裔。大埔的华侨主要在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一带谋生营商为多,像新加坡的政要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就是大埔华侨的后裔。梅县(含梅江区)的华侨分布较广,印尼人数最多,其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也为数不少。所以游客来到梅州,特别是来到上述地区,如果你注意一下上百年历史的建筑,你会发现那些豪华的私宅,特别是那些带有西洋建筑元素的楼台亭阁,它的主人往往是衣锦还乡的成功华侨。

  梅州华侨凭借特有的坚韧和勤奋扎根海外,主要从事种植、开矿、金融、地产等行业,不少成功人士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巨贾、社会精英,也因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被推举为华人社区的领袖。

  在海外华人华侨的心中,茫茫大海虽然拉开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故乡、对祖国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在为居住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华侨也为家乡寄回大量的侨汇,支持家乡的各项建设,也带回现代化的进步观念,包括生活观念和社会思潮,推动家乡的现代化进程。如在促进地方教育、交通建设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地方教育而言,梅县、大埔等地近代以来的文化教育建设基本离不开华侨的身影,据1939年统计,梅县有中学27间,小学659间,其中90%以上的学校得到海外侨胞的资助。另外,华侨由于在海外的经历,思想更加开放,在海外华侨的倡导和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梅州女子教育甚为发达。

  在辛亥革命前后,梅州籍华侨华人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一些在南洋的梅州华侨为了摆脱祖国积贫积弱的自卑感,决然加入革命队伍,著名者如温生才、陈文褒、林修明、陈敬岳、钟明光、张民达、吴伟康、吴公辅、曾稚南、徐统雄;梅州籍的南洋巨商张弼士、谢梦池、张榕轩等人也以十万计为单位捐银支持革命。其中,张弼士的儿子张秩捃,谢梦池的侄子谢逸桥、谢良牧,梁映堂的儿子梁密庵等较早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孙中山称“华侨为革命之母”,就包含广大梅州华侨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州籍华人华侨不顾侨居国政府的种种禁令和刁难,不计较个人在经济上的损失,纷纷抵制日货。由于海外侨胞纷纷参加抵制日货运动,日本在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大幅度下降,日本的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受到一定的打击。加上舆论上的宣传,海外华人华侨以行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祖国的持久抗战。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梅县华侨捐款总计国币734350元,大米2400多包,以及枪支弹药等物品一大批。1940年,中国银行梅城办事处升为支行,梅县松口、兴宁、大埔、丰顺亦相继设立办事处,每年接收侨汇存款约200万美元,这些款项为祖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持和巨额军费补充。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数以万计的侨胞不远万里,在各地华侨救亡团体与亲人资助下回到祖国,或回国成立参战义勇军、机工志愿队,或直接从军上战场杀敌,或穿梭于前线后方进行战地服务救死扶伤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回国参加抗战的广东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如在3000多位参加抗日卫国的“南侨机工”中,梅州籍南洋华侨就有124人;当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斗争的较为知名的梅州籍华侨有刘复之、钟庆发、李介夫、陈龙、廖冰(女)、萧迅等等。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更加心系桑梓,为梅州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至2019年,梅州市接受华侨捐赠款物8100多项共计37.36亿元,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和文体事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救灾款物等领域。

  一代代梅州华侨,负远志于高云,劳长勤于寸累。他们漂泊于异乡,艰辛劳作,九死一生,却心怀故土与家人,不仅为家庭,为故乡,乃至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

  (本版图片由梅州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