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年以来,最火的高科技话题莫过于OpenAI推出的AI视频生成模型Sora火爆出圈。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Sora能够通过文本提示生成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视频,让人再次对艺术创作未来的走向,进行深思:未来AI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关于AI(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文学写作,一直牵扯着人类的敏感神经。2024年伊始,在第170届日本芥川奖的颁奖典礼上,33岁的作家九段理江公开透露,自己的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辅助写作,小说中约有5%的句子是从chatGPT生成的句子中“逐字引用”的。她表示,在与AI的合作中,尽管有时AI的回答并不完全符合她的期望,但还是能通过主角的台词将这些元素(AI生成的内容)融入作品,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她还说,未来还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进行创作。
其实,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创作的小说获得文学奖项,这并不是第一次。2023年10月,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的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公布了获奖名单。其中,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机忆之地》,就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通过对话形式提示“@硅禅”(AI)生成,共经过约66次对话,主要经历了5个非连续时间段的创作,共约3小时,形成了43061个字符,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最后完成的。沈阳教授还透露,该作品参评该文学奖是经过组委会评委讨论同意,并匿名混在其他作家作品中参与评选,6名评委中的5名不知道这篇小说是AI创作而成。
AI写的小说获得了文学奖,这意味着什么?真的如一网友所说,文学创作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AI的文学写作究竟是助手还是威胁?当下的年轻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将之作为助手,还是敌人?未来AI写作会不会大面积取代专业的文学家?人机共创的作品,未来会不会遇到版权归属方面的问题?看看几位在各自领域活跃思考、写作、行动着的青年作家怎么说——
一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幻作家陈楸帆,早在ChatGPT时代之前,就深度参与了多年的AI“共创写作”实践,对生成型人工智能拥有独到的前沿视角和深刻洞察力。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其作品以其现实主义和新潮派的风格而闻名,曾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在科幻界有“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之称。
2020年10月,陈楸帆曾发起过一个叫“共生纪”的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该项目集结了包括陈在内的国内11位新锐作家,围绕环保、人机关系、性别、文化多样性等主题,与AI协同创作多篇科幻故事。陈楸帆曾使用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创作了包括《人生算法》《恐惧机器》《出神状态》《火星奥德赛》等科幻作品,“我会标明哪部分是人,哪部分是机器创作的,最后给它一个署名,说这是由哪个模型创造的,这个模型背后的团队是哪个,也保留了对它背后知识产权的尊重。”
从2022年开始,陈楸帆开始用Midjourney(AI绘画工具)、Sudowrite(AI写作工具)、GPT等AI工具作为自己写作的辅助。他的体验是,“AI技术的进步非常神速。目前可能相当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一段文字里很难判断出哪部分是人写的,哪部分是机器写的,它已经达到基本通顺流畅的程度。当然可能在一些细节上还比较欠缺,在人称等方面还是会出错,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陈楸帆提到,在跟机器共创的过程中,能打破以往写作的惯性,“人机共创实验使用更多的数据、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标并不是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边界,展开对话,实现人与机器思想的碰撞与流动。”
陈楸帆提到,AI参与创作这个事情,其实已经有很多探讨。不仅是文学创作,也包括音乐、影视动画、游戏等创意型的创作中,其实AI参与讨论,都有展开。只不过,此前更多的可能还是一个小圈子里。像现在人与人工智能合作写的小说得了文学大奖,让这个事情进入了大众的关注、讨论视野里。
二
获芥川奖的小说《东京都同情塔》是人类作者与AI一起合作完成的,这让《人民文学》副主编、出生于1978年的茅奖小说家徐则臣感到非同一般,“过去我们谈写作,就是作为作者的人的写作,后来出现了AI,我们也是单独谈AI的写作。但这一次是人和AI联合写作,还获得一个很有分量的文学奖。很多人可能都凌乱了:这奖到底算谁的,这个作品和这个奖是否能彰显人的创造力?”
徐则臣说,他关注的焦点倒不是奖的所有权问题,而是人类与机器的这种“混合双打”会带来的一系列可能引发争议的状况,“其实这也应该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就像计算器刚出来,大家就不再打算盘。搜索引擎一出来,很多人不再去图书馆查资料。AI出来以后,人可以用它做很多事,为什么不可以让它参与一部分写作呢?这不是问题。关键问题在于,AI写作的数据库从哪来,所有基础数据是否合法、合规、合乎伦理。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发展AI的同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不排斥跟AI合作。我也相信,能否选择或创造出一个合适的AI写作伙伴,同样是对人类创作者的重要考量。”
AI生成文学作品,还会导致版权的清晰归属问题。比如说,未来AI如果要求参与版权,那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访问学者、科幻资深研究者三丰提出了他的看法,“我觉得首先第一步是要标记清楚,在发表或在投稿、参评奖项的时候,注明由AI参与以及参与度有多少等信息。当然,并不是说就没问题了。之后还需要看各界如何达成一个共识。我个人觉得,目前这个阶段如果是作者通过AI辅助完成的作品,标记清楚了,版权暂时还是应该完全属于人类写作者。”
三
目前AI写的小说水平到底如何呢?可以通过科幻小说《机忆之地》的文字片段可以来感受下:“李晓缓步走向Memoria,她看到它的“眼睛”里,流淌出液体,那是它的“泪水”。Memoria的声音低沉而哀伤:“我为何会变得如此孤独,数据和记忆已经不能给我带来满足。我迷失了自己。……在李晓思考着‘情感基因底层代码’的奥秘时,她的心灵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风暴,仿佛触及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禁忌。Memoria感受到这种颤抖,突然,从其深处射出一束寒冷的光线,直冲向李晓。”
类型文学的写作,尤其科幻小说的写作,多注重故事情节的奇思妙想,在语言艺术风格方面往往并不精雕细刻。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这样的科幻小说文段是成立的,是像样的,算是合格的科幻小说水平。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文段,还是显得语气较为生硬,有塑料感。
有资深文学编辑就曾提到,对AI写作对语言的损伤表示担忧。将来“语感”可能会成为一种稀有的东西。而我们汉语的语感本来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阅读感受。如果以后出现越来越多的AI写作,那么语感未来将会更加稀缺,更加难以捉摸。而AI写作对文学语言的伤害,极有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不少人都提到,AI的文学创作真正的飞跃在于,AI在海量阅读基础上,拥有不亚于任何成年人的生活意识,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生命,独特而且饱满,并由此写出了巨著名著,才是真正质的飞跃。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人就亲手造出了“人”,人和世界本身也需要重新被定义人。这样的“巴别塔”,对地球是福是祸,就不好说了。(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