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残酷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企图将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扼杀在襁褓之中。国民党政府叠加使用的“杀死政策”与“饿死政策”,使中央苏区陷入“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绝境。
严酷的经济封锁造成中央苏区食盐、布匹、西药等急需物资奇缺,稻谷、茶油、竹木等农林产品滞销,广大工农群众和红军生活异常艰难。正如曾任江西木船工会委员的王贤选和苏区赣江办事处通讯员何三苟两人后来回忆:由于敌人的封锁,造成苏区盐、布、西药奇缺,粮食、钨砂、烟、纸、樟脑却出口困难,直接影响了群众和红军的生活,影响了革命战争。由于缺盐、药、布,大家只好用香干、萝卜水、醋坛水、辣椒干代替食盐煮菜;红军赤卫队员负伤,只好用光洋(银圆)封住伤口,用南瓜瓤敷伤口,拿被单消毒后剪开做敷料。许多负伤的同志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造成伤口严重感染,不得不截肢,甚至死亡。红军战士在冬季还穿不上棉衣,盖不上棉被。如何打破封锁、发展经济,成为中华苏维埃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
专门成立有关对外贸易的机构。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增设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设包括对外贸易处(不久对外贸易处更名为对外贸易局,后称中央国民经济部对外贸易总局)在内的多个机构。钱之光任中央对外贸易总局局长。中央对外贸易总局先后下设了赣县江口、闽西汀州、会昌乱石、吉安值夏等4个直属外贸分局,管理苏区对外贸易事宜。钱之光后来回忆:“当时所谓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以货易货,以物换物。我们出口的东西有:粮食、钨砂、豆子、樟脑、纸张、木材等,这些都是大宗大宗地出口。进口的东西主要有:食盐、布匹、军工材料、医药器材、无线电器材。”1934年10月,中央对外贸易总局跟随中央机关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成为马背上流动的商埠。
发布《告群众书》,召开大会,广泛争取群众倾力支持。1933年2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号召工农劳苦民众们,“想出许多办法去输出我们的土产,去输入油、盐、洋布,我们应该大家集股组织消费合作社,寻找许多交通小道到白区去,有组织地去进行卖买,使敌人无法封锁我们”。刘少奇在召开工会干部会议时强调,反封锁的工作非常重要,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于都、会昌、信丰、瑞金等县,都是粮食、食油、生猪、柴火、钨砂等物资的产区,这些物资都要通过打破敌人的封锁,运输到白区去,换取银钱,以购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支援红军反“围剿”。1933年夏秋之间,苏维埃政府先后召开中央苏区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和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在中央苏区掀起了经济建设高潮。
提高苏区人员自身素质,获取白区商人对苏区对外贸易的信任和支持。有一次,一个商人卖了几十斤食盐给中央对外贸易总局江口贸易分局营业部,他担心银圆是假的,反复敲打这几块银圆审验。分局局长姚名琨叫工作人员抬出一箱“鹰光边”银圆,让商人自由挑选。这个商人十分高兴地挑选了几块银圆,正准备离开时,姚名琨连忙走上前,面带微笑:“请你帮个忙,我们要买许多盐和布,能否串通商人来做点生意?”这个商人应声答道:“我还有几百斤盐,卖给你们,好不好?”姚名琨当场应允。过了1个多小时,这个商人带领一大伙白区商人来营业部。仅这一天,江口贸易分局购进食盐4000多斤、卖出稻谷1万多斤。此后,每天前来江口贸易分局做生意的商人,多则四五百人、少则百余人,生意很红火。
成立中华钨砂公司,发展钨砂生产及出口。1931年冬,苏维埃政府决定在于都丰田设立公营中华钨砂公司,由财政人民委员会和国家银行共同负责具体实施。1932年春,中华钨砂公司在丰田大窝里正式成立,下设了仁风、丰田、上坪、庵前滩等采矿场和赤鹅洗砂场。国家银行行长、中华钨砂公司总经理毛泽民,非常关心钨砂的生产和出口。他经常跋山涉水深入到各矿区和采矿点,帮助解决各采矿点的生产和矿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据资料记载,仅开采第一年,钨砂产量就达470多吨,产值达200多万元。钨砂是中央苏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中央苏区钨砂的出口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经江口向赣州出口;另一条是经新泉向福建出口。利用同广东军阀余汉谋部建立的秘密贸易关系,将大量钨砂销售粤地及海外。王贤选后来回忆说,1933年6月,他带着出口钨砂的任务,来到水西杂货店的刘东门生家,告诉刘东门生,苏区有一批钨砂要出口,现正在找货主。在刘东门生的联系下,广益昌商号的代表和国民党粤军的代表愿意同刘东门生一起驻江口,经营钨砂贸易。中华钨砂公司利用钨砂从白区换来西药、食盐、布匹等大量紧缺和急需物资。
发行国债,设立关税处等措施,筹集对外贸易资金。在1933年秋发行的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中,拿出200万元供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总局做本钱,其中大部分用于发展进出口贸易。中央苏区共设立茅店、筠门岭等17个关税处,它们除了办理出口货物的查验、纳税手续外,还组织采办队,深入白区采购盐、布等苏区紧缺的物资,有效控制了物资的进出口。
改善交通条件,保障外贸运输畅通。1932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以于都为中心建立于会、于瑞、于赣、于宁、于兴吉及于兴万等交通干线,到1933年基本完成。1933年11月12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18号训令发布修路计划,修筑根据地内22条干线及县、区、乡支路,规定区道8尺、乡道6尺、村道4尺。兴国至赣州、银坑至宁都等干线如期开通。水上交通方面,贡江、梅江、绵江沿岸各县河流都进行了修整,可通木船和竹筏,于都通往赣州的河道,是对外贸易主要运输线。
赣南人民奋不顾身,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付出了牺牲。会昌西江有一户贫苦农民,三兄弟来往于赤白区担任运输工作,两个哥哥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封锁线上,剩下的一个弟弟仍然继续战斗。这样的事例,在当时还有很多,传颂至今。
苏区时期,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活跃和发展了苏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在1934年1月的“二苏大会”上指出:“由于对外贸易局等机关的设立,已经得到初步的成绩。”他赞誉发展苏区对外贸易“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