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刘思婷)初夏时节,走进安远县凤山乡东河村富硒紫山药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整齐的竹篱笆排列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户们忙碌着将紫山药种苗移植到田垄上,构成了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富硒紫山药种下去一个星期左右,就需要进行搭架,以利于采光、通风和后期管理。”该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发展服务站站长杜勇伟介绍道。
紫山药种植在安远凤山乡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田块小而分散,种植技术落后,一直不能发展成规模。近年来,凤山乡与农科院校合作,引种紫色山药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探索,采用“浅生槽种植模式”,变深栽为浅植,种植出了“横着长”的紫色山药。此外,凤山乡还组建了农机服务队,提供小型机械翻耕、植保无人机施肥喷药等服务,一个操作手一辆皮卡一台植保无人机,就可以实现小田块机械化作业,提升了丘陵山区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一台无人机一天施肥打药可以达到120亩,相当于12个人在同时工作,非常高效。”凤山乡农机服务队卢东辉说。
在新技术和机械化的助力下,“紫”产业种出了新希望。目前,安远县共有紫山药种植户2000余户,预计今年产量突破3000万公斤,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