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从东坡说起吧
2024-06-12

  □穆宇清

  ■编者按:古时离家远行的人们总是要带一撮家乡的土,既是代表故土难离,也是水土不服时用于治疗的“灵丹妙药”。都说“胃知乡愁”,所有的思乡愁绪都会在拥有家乡味道的饭菜中消融。所以,要了解一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往往可以从饮食习惯中窥得一二。自然,我们要了解赣州,也可以从赣州人的饮食中品味出一些心得。本版今起推出“品味赣州”系列报道,让读者在徜徉饮食中,品出赣州的味道。 

  说起赣州的饮食,那各种菜色与小吃真是宛如恒河沙数,可说的有太多太多,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这个时候,“东坡”二字跃然眼前,那就让我们从东坡说起吧。 

  此东坡并非彼东坡,但是关系匪浅。 

  东坡,即猪大肠,“君子不食圂腴”(《礼记·少仪》)中的“圂腴”,被古人认为“有似人秽”的恶臭之物。 

  似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有一种误解,古人是不大爱吃猪肉的。其实不然,在《国语·楚语下》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其中的豕就是猪。在《礼记》中则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能不能吃肉,吃什么肉或许和身份等级有关,和是否美味无关。 

  不过,在历史的演变中,由于“不会骟猪”、饮食养生的偏见、统治者的偏好等原因,猪肉曾不受上位者的欢迎,贫苦人家又吃不起。 

  直到大文豪苏东坡为一碗红烧肉作得一首《猪肉颂》,才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对猪肉的赞颂。苏东坡一生漂泊,别人感伤流涕,他却大啖美食,以其命名的菜有许多,最出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猪头、东坡饼等,都与猪肉密切相关,可谓为猪肉的美味大大正名。 

  猪肉是好吃,但是猪大肠却未必。昔日孔子有“八不食”,其中就有“臭恶,不食”之句。处理不当的猪大肠,自然是气味腥臊,令人捂鼻。但是,在我们的祖先历经数百年(也有传说上千年)的试错与精进改善中,猪大肠以焕然一新的姿态“登堂入室”,跻身美食行列。那就是,赣州的著名下饭菜——醋果子炒大肠。 

  用薯粉搓洗过的猪大肠退却了腥臊,又在加入食用碱的奇妙反应里从“揪揪硬”变成了脆爽,切成小段后,若不提前说明,常人无从联想到猪大肠。当然,猪大肠本身除了口感外,并无特殊滋味,是来自醋果子的绝妙搭配,赋予了它新的灵魂。醋果子,赣州人自腌的酸菜,常见的有白萝卜、胡萝卜、菜梗、洋姜、豆角等,口感酸辣,十分能调动味蕾。 

  于是,百搭点睛的醋果子和经过处理的猪大肠在油锅里一顿爆炒,就诞生了这样一道绝妙的开胃菜。酸辣鲜香,又有脆糯耐嚼的独特口感,这道菜甚至某种程度上算是赣州菜的代表作之一。赣州人常说,就着这一盘菜,都能干掉一桶饭。这不是夸张的描述,而是事实。甚至诞生了以此菜名为店名的餐饮店。此菜的美味,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这猪大肠又是怎么成了“东坡”的呢? 

  大凡美食、美景,本已十分出色,但是总归担心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不免要请文人骚客为之“站台”,宣传一二。 

  苏东坡与赣州的缘分,就是先从这么一次遥遥赋诗开始的。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虔州(今赣州)知州孔宗翰作《虔州八境图》求在徐州任知州的苏东坡为之题诗。此时,苏东坡尚未来过赣州,就凭借着孔宗翰的书信叙述、看着这《虔州八境图》写下了八首诗。如此闭门造车、遥遥赋诗倒不算特例,毕竟在古时,交通不便,有些地方终其一生也不能抵达,所以文人们格外青睐鸿雁传书,赋诗作画,互通有无。彼时,在徐州的苏东坡正在经历职业生涯鼎盛之时——知州八州,徐州政绩最佳,一手打造了体现以民为本、遗爱百姓的政治信念的黄楼精神,他又正值壮年,文坛成就斐然,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孔宗翰的请求,苏东坡是欣然答应。于是,大名鼎鼎的“虔州八景”就在苏东坡对于虔州的无限遐想中成形,并随着城市嬗变一直传承至今。 

  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一年后,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迎来了人生巨大的转折点——乌台诗案,此后,开始了他的“三贬岁月”。一贬到黄州,虽然心情郁闷,但是他就是在这里写下了《猪肉颂》,字字句句趣味盎然。他还带领家人一起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这才有了“东坡居士”这一名号。被他悉心赞美的红烧肉也从此有了响亮的别名——东坡肉。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二贬到惠州,途经虔州赴岭南,在虔州盘桓一月余。这是苏东坡第一次亲见赣州山水。距离此前赋诗已经过去了17年,苏东坡回顾过往再品评眼前美景,不由感叹道:“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也。”虽然仕途困顿,苏东坡却也不忘寻访赣州的名士。他听闻有一著名隐士阳孝本在通天岩隐居,欣然探访。然后,二人一见如故,在赣州各处名胜留下脚印,又在廉泉(今赣州市第一中学夜话亭处)促膝夜谈,留下了“苏阳夜话”的佳话。 

  绍圣四年(1097年),已经62岁的苏东坡三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县),此时已到海角天涯,苏东坡恐怕已作老死此处的想法。没两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也得以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再次路过赣州,又是盘桓一月余。相传,苏东坡此次特地寻访了其父苏洵相熟的水南钟家,并因此品尝到了醋果子炒大肠这道菜。大约,苏东坡是极喜欢这道菜的,才让赣州人都知道了这道菜(虽无确凿证据)。苏东坡在赣州的时日,不足80天,但是为赣州写下了60多首诗,更有“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名句至今为赣州人所称道。总之,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也为了宣传赣州,这道菜便也叫作了“炒东坡”。 

  苏东坡除了在文学领域的极大成就,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天然洒脱、幽默机智,这与“炒东坡”倒有些相似。看似上不得台面的食材,在巧妙烹饪之后,令人味蕾惊艳,既不会高高在上令人却步,又亲民可爱,吃之忘俗。毕竟,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谁能想到,吃“炒东坡”还可以品出人生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