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记散落在赣州乡间的风雨亭
2024-06-26

  □万幼楠 何志清

  风雨亭,又称路亭、凉亭、茶亭、行善亭等。古时平民百姓出行,走陆路主要是步行或使用人力车,旅行中需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休息。因此,在一些道旁,往往间隔数里路便建有风雨亭。 

  相传在唐末(907年),浙岭有一茶亭,一方姓婆婆每日在此烧水免费给过往的人喝。若干年后,她就葬在亭子旁,路人感激她的恩德,在坟茔边拾石堆冢,称之为堆婆冢。明朝学者许仕叔作有《题浙岭堆婆石》一文,其中提及“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在石城县的方言中也有“堆婆”一词,原意是指大方好施的老婆婆。 

  赣州有句俗话:“一座山,一行人,条条道路有茶亭。”可见茶亭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虽然到当代,人们已经很少用到风雨亭了,那些渐失修葺被草木掩映的风雨亭,依旧是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明珠。 

  ●石城 | 新河拱券式风雨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木兰乡新河村北约5公里的山顶废弃古驿道中。2014年因修路伐山被发现,为两座亭连贯形式。北边的亭子较为常见,即马头墙、硬山顶,全麻条石结构,属跨路而建的路亭,门额上自铭“福寿亭”,应为清代所建;南边的亭子即为石拱券式路亭,人从拱中通过,拱顶为山顶路面。 

  根据拱内壁所镶立的修亭碑记,其名为“风雨亭”,碑记中有“万古长春”4个大字,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该亭所在位置原为石城县与广昌县相连的古驿道的分水岭,北亭由广昌人建,南亭由石城人建。该亭形式为赣州仅见,类似路亭在南城、南丰两县偶有所见。目前,两座石路亭保存较为完整,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年代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石城 | 迳里节孝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小松镇迳里村横巨村猪坑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宁都东龙村李达周之子儒凰及孙学圣、学贤为表彰李达周原配郑氏的“节孝”奉旨所建。该亭为砖石结构,木梁小青瓦硬山顶,东西走向。东西门面造型为两座完全相同的石牌坊形式,坊顶标“圣旨”竖牌,中嵌正楷阳刻“节孝”横匾。

  该亭为坊、亭合一形式,它巧妙地将“节孝”“行善”等道德意识形态范畴与茶亭的避雨、歇脚等实用性功能结合在一起。此类型路亭在宁都直隶州所属的宁都、石城、瑞金三地较为多见。 

  ●石城 | 杨村坊式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小松镇小松村杨村,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南北两端,就是两座牌坊,明间拱门为茶亭南北入口。整座坊式亭均以麻石砌成,但牌坊枋间的匾额为红石镶嵌,由上至下有“圣旨”“贞节”“旌表太学生许清涟之妻李孺人坊”匾。两座对称的牌坊,中间夹着以石墙封闭的亭子,仿佛一座牌坊的两面。牌坊上遍饰雕刻图案,浅雕在麻石枋上的花草纹饰苍劲古朴,“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戏曲场景的图案则深雕在红石上,嵌于麻石枋之间。 

  ●石城 | 小别风雨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琴江镇小别村的一座山冈上,地处古代石城到宁都的必经之路。该亭是石城县境内保存较为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古风雨亭,也是较为少见的两座亭子连在一起的古建筑。两座亭子均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双亭合一,一亭为孔氏所建的紫云亭,一亭为赖氏所建的松亭。 

  风雨亭坐落于高500米的山冈顶上,山的两侧各有900级台阶,犹如登天的云梯,四周青山连绵、苍翠欲滴,是不可多得的观景胜地。 

  ●石城 | 高田永宁桥

  此桥位于石城县高田镇上柏昌水口,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桥上增建亭阁,称廊桥,有风雨亭功能。 

  永宁桥桥廊合一的建筑风格在江西省内少有,整座廊桥与桥身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坚实牢固,古朴大方。桥上廊阁分为12间,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左右各5间为单层桥廊,廊与阁均为穿斗式梁架木结构,上有彩绘及木雕,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廊外用木板围护,以遮风挡雨,廊内两边设木凳靠栏,供人憩息倚坐。 

  这座古桥取名永宁桥,楹联上书供奉词:“大义住春秋慷慨一言成骨肉,丹心悬日月艰难百战识君臣;偃月宝刀斩妖除怪人民受福,镇武演法搜邪捕精保卫和平”,体现了客家人期盼太平盛世、永享安乐宁和的心愿。 

  ●石城 | 高田牙梳山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高田镇胜江村的牙梳山,据亭内现存碑记所载,该亭由谢显庇牵头兄弟三人捐资,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建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牙梳山亭建在两坡之间低洼处,茶亭在桥下,亭顶供路人行走,起到亭和桥的作用。该亭南北走向,亭用石质条石砌就,亭顶穹形拱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两侧通道设过道门,门顶镶嵌长方形条石一块,上阴刻“万福亭”三字。 

  ●石城 | 鸡公岽江福亭

  此亭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鸡公岽山口刘家坳,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地处两省三县的分界处。两省指的是江西和福建,三县则指的是石城和福建宁化、长汀。

  这座风雨亭由石头垒成,有桥拱式的亭顶,门前对联:“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内里四五米深,两侧有石椅。 

  ●宁都 | 迳口望仙亭 

  此亭位于宁都县迳口村尾的古驿道上,与果盒仙(云台峰)相望故得其名。此亭兴毁多次,几度易名,始建时间缺考。现存的望仙亭,是1935年由蛇坑底村民温寿南之妻黄氏在原址重建,为砖木结构的古式风雨亭。亭顶四角翘檐,东西两侧亭墙分别开门。

  亭内壁上两副书法俊秀的古联字迹犹存,南边偈云:“且住为佳到此何妨少坐;浮生若梦劝君不必多忙”;北向偈云:“君子停骖须息驾;行人止步且休憩”。 

  ●于都 | 太南同德亭

  此亭位于于都县黄麟乡太南村岭背组火烧排,为砖木结构,南北走向跨路而建,硬山顶,五岳朝天式防火山墙门面。一般所见风雨亭山墙都是三段式,此亭为五段式,十分罕见。亭之两端为拱券门洞,门洞两侧有仿“八”字牌楼的檐顶、照壁装饰,门额原有字现不可辨。 

  1957年,此亭由9户陈姓人家出资修建。据说,南北两门原有对联为“永朝溪水声如曲;安行此亭乐开怀”“同建金亭利过客;德高玉度照行人”,门额字为“同德亭”。室内墙壁上嵌有青石质地的《同德亭碑》一方,记载了修造本亭的缘由、捐修人、时间等。该亭具有较完整的路亭构成元素,保存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赣州路亭发展及两县边贸和交通情况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于都 | 利村慈果亭

  此亭位于于都县利村乡与禾丰镇交界的一座高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屡屡继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刘朝辉、曾升龙、钟良贵等人募捐重修;2000年,又修建了斋堂、僧舍;2006年对庵宇进行加固和装修,钢混固顶,饰以琉璃。 

  慈果亭被誉为“于都第一亭”,因海拔高,且周围乡镇歇脚的人多,亭子盖得很高大,故有此美誉。亭子旁有一慈果庵,庵门有副对联:“五百岁运转乾坤福临人间;十方德行修慈果慧登天堂”。

  ●安远 | 新龙永镇桥

  此桥位于安远县新龙乡江头村甲江河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

  永镇桥是赣州现存罕见的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桥面上建有木廊瓦桥遮风避雨,以8个抬梁式屋架承受屋面,分长廊为9间,中开间高出1米,前设天窗,后设神龛,两侧檐柱间用杉条板组成护栏,檐内柱之间安放杉条木坐凳,以矮柱小梁拉结。两桥头分别建长宽约4.8米的凉亭。亭内建九级条石阶梯登桥身,凉亭门额上书楷体“永镇桥”三字。 

  ●安远 | 小孔田中心亭

  此亭位于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建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曾维修过。该亭为土木结构,四角和门边分别加有砖构角柱和门柱,坐东朝西,悬山顶。为保护土墙,在山墙上加有一披檐,远观以为是歇山顶,实为悬山出际做法。亭子西边门额上书“中心亭”,北面门额上书“乘风阁”。

  土木结构的风雨亭在赣州主要见于安远,该亭加砖柱和披檐的做法很有特色,是此类路亭的代表作之一。 

  ●定南 | 神仙岭阆风亭

  此亭位于定南县神仙岭山腰,建于清康熙年间,被毁后复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钟一诚为其题名“阆风亭”,并手书一副对联:“且放下,欢饮几杯,多少快活;莫着忙,笑谈片刻,无限风流。”对联流传至今,演绎成了定南民间的一句歇后语:神仙岭的对子——多少快活。

  ●兴国 | 冬瓜垇风雨亭

  冬瓜垇是兴国县永丰乡和均村乡的分水岭垇,垇上的古亭有着重要的地标意义——分水茶亭,该亭的屋檐水一半流赣州,一半流万安,然后汇入赣江。具体讲,一半流入永丰乡老虎龙,入永丰河,经埠头乡入平江、贡江,经赣县、赣州汇入赣江;一半流入均村乡三坑,经长竹、泮溪、狮子潭、万安黄塘,入涧田河,经万安涧田、良口汇入赣江。 

  ●兴国 | 荷岭岽古亭

  此亭位于兴国县永丰、隆坪交界处的荷岭岽,据亭上字刻记载,该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今已经260多年了。亭顶已经坍塌,但墙体依然耸立,门顶红石上,刻有“聊驻足”“暂停”等字样。

  荷岭岽古亭旁有一“姨婆阶”,故该亭又名姨婆阶古亭,过去这是兴国人去隆坪买木炭、松树的必经之路。据隆坪、永丰等地的民间传说,“姨婆阶”为一个富人家的女佣所修建。女佣被人称为姨婆,这位姨婆把做工的工钱积攒下来,用于修砌荷岭岽石阶,因此这条路被称为“姨婆阶”。如今,“姨婆阶”与姨婆阶古亭都已荒废。 

  ●兴国 | 五里隘茶亭

  此亭位于兴国县均村乡五里隘口,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亭内有《重建茶亭碑记》:五里隘,崇山也,亦通衢也。 

  客家人乐善好施,喜在路中修建茶亭,古有“五里一亭”之说,让路人得个歇脚处。五里隘茶亭依山而建,亭子两端就是路,北面门额曰:“渴怀同慰”,南面门额曰:“甘棠遗荫”。 

  ●瑞金 | 河源诵芬亭

  此亭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河源村,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砖木及卵石块石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面。亭子在东、西、北各辟一门。 

  三孔门的路亭,在此类建筑中较为少见。该亭东、西向正门上方横额为石刻“旌表儒童詹武兰之妻萧氏节孝坊”,其上刻有 “诵芬亭”3个大字,顶部刻有“圣旨”龙首雕饰牌,其余枋额部位浮雕或镂刻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人物故事等图案;北向门额上镌刻“节孝”二字,上、下枋额部也饰有雕刻纹饰,是牌坊与路亭相结合的类型。诵芬亭形式独特,雕刻工艺精美,保存较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 | 洗心长春亭

  此亭位于瑞金市壬田镇洗心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坐东南朝西北,石木结构。亭子的墙体由红砂岩条石砌成,木构梁架,青瓦覆顶。对开二门,一门上方题“长春亭”三字,左右石刻“玉关常驻马;驿路暂留宾”对联一副。亭内正中栋梁上,留有红漆所书“皇清乾隆五年孟冬月熊登翰”诸字。该亭有绝对年代可考,保存较完整,是赣州这类风雨亭的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