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廖偃,赣州宁都人,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忠节之士。作为赣州节义人物的代表之一,廖偃的事迹在后世传播较少,殊为遗憾,《南唐书》里就曾写道:“史之失传者多矣,廖偃、彭师暠之事,可谓尽忠所事者。”在礼义廉耻败坏的五代十国,廖偃却以忠义显名于世,其人其事值得一书。
廖偃的家世较好,祖父廖爽、父亲廖匡图都官至刺史。有着良好家境的廖偃,并没有骄横自傲,相反,他自幼倜傥磊落,行事不拘一格。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武夫横行,所谓“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礼仪道德全部被扔在了地上,大家都在追逐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廖偃却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汉书》等史书,他认为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道世事的变化与得失。在史书中,他尤其喜欢书中的气节高义故事,每当读到《苏武传》,他就会情不自禁大声称好,说道:“大丈夫当若是也!”
廖氏家族从廖偃的祖父开始,就在五代十国中的楚国为官,因此廖偃出仕的地方也在楚国。他担任的第一个职位是著作郎,负责记录朝廷大事,这是一个纯粹的文职工作,在五代十国非常不受重视,而廖偃甘之如饴,孜孜以求地观察着朝政的变化。不久,朝廷以为廖偃担任著作郎过于屈才,便将廖偃派遣至衡州担任主官。
后来,南楚国君马希萼的弟弟马希崇发动政变,推翻了马希萼的统治,自立为国君。为了消灭马希萼的影响,马希崇将马希萼囚禁在衡州,同时派遣与马希萼有仇的彭师暠在衡州监视马希萼,准备借彭师暠之手杀死马希萼,这样自己既不用承担杀害兄长的罪名,还能够得享其利。彭师暠虽然与马希萼有仇,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非常清醒,他感慨地说道:“大王安排我监视旧君,是希望我去弑君吧?但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我怎么做得出来呢?”
到了衡州,彭师暠见到了廖偃,二人一番交谈,发现彼此志同道合,都认为为了荣华富贵去杀害君主,是不仁的行为。于是他们非但没有加害马希萼,相反还将他保护起来。面见马希萼时,二人依然保持着为人臣之礼。马希萼经历了大起大落,见到二人的行为,叹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到如今,我才知道二位是忠臣。”
马希崇见廖偃等人没有杀掉马希萼,非常愤怒,他派遣使者,命令彭师暠、廖偃把马希萼送回长沙。廖偃害怕马希崇私下杀害马希萼,于是派遣上百名亲卫去保护马希萼,昼夜不息。在他的努力下,马希萼没有受到伤害。但廖偃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私下对彭师暠说:“此番护送,主君定是有去无回。” 彭师暠道:“为今之计,如之奈何?”廖偃说:“不如我们拥护旧君为衡山王,然后向南唐求救。” 彭师暠说:“好,就这样办。”
于是二人拥护马希萼为衡山王,并派使者向南唐称臣。南唐认可了马希萼衡山王的称号,同时率领大军平定了南楚的乱象,让马希萼入朝觐见。马希萼知道后,痛哭流涕地说道:“我遭受奸贼的陷害,沦落至此,如果不是廖偃的忠心卫护,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到了南唐,马希萼极力称赞廖偃的忠心不二,南唐朝廷很欣赏廖偃的品行,任命他为左殿直军使、莱州刺史,去守护边境重镇道州,以防备南汉朝廷的入侵。廖偃身为他国之臣却得到南唐如此的重用,不得不说是他忠义的品格令南唐格外看重。
在廖偃守卫道州期间,朗州发动了叛乱,潭州随之崩溃而乱。道州的士兵多是潭州人,他们准备趁夜起事,一举拿下道州,响应朗州的叛乱。潭州兵知道廖偃忠贞守节,非利益可以打动,也非功名可以诱惑,因此准备直接将他杀害。然廖偃早有所觉,当潭州兵摸到廖偃的营帐时,廖偃率领亲卫严阵以待,一阵攻防,廖偃与亲卫杀伤甚多。然敌众我寡,潭州兵越杀越多,而身边的亲卫越来越少,廖偃最后力不能支,倒地而亡。他的事迹传到南唐后,南唐朝廷为其壮节感到敬佩,赠予他右领卫大将军,同时给他定谥号为“节”,以褒赏他的忠贞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