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接力守护红色记忆
2024-08-07

  □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曾嵘峰 通讯员曾硕 文/图

  在宁都有这样一对父女,曾庆圭和曾晨英,他们接续从事红色文化工作50多年,他们与文物和史料为伴,演绎着接力传承和守护宁都革命历史文脉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曾庆圭家中,听父女俩讲述守护红色记忆的心路历程。

  父亲曾庆圭:

  人称“宁都天下通”

  “爸,你看这是新建的宁都起义纪念馆,它的外观是按照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的建筑外观风貌设计的。”记者见到这对父女俩时,曾晨英正向父亲曾庆圭展示新馆建设的影像资料。

  曾庆圭从20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一直从事宁都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在曾晨英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外出采访、征集资料,甚至有一年春节也不在家。

  “父亲的敬业精神令我深受感动,他在研究历史文化时的严谨和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曾晨英娓娓道来。

  曾庆圭今年91岁高龄,年轻时有过数年从教经历,后历任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80年改名为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资料组长、副馆长,人称“宁都天下通”,先后出版专著《赵博生、李青云、彭澎传》《历史的足迹》《宁都起义》《圭璋集》。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时,热情地同大家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道:“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如今,这张照片被很好地保存在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内,供人们参观学习。

  “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参加合影的同志,他们分别是谁,我们并没有掌握。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父亲以博物馆领衔署名寄合影照给耿万福、蒋耀德、张明远、刘向三等老干部,请他们在所知的参加合影者像下标上竖线,填上名字。经他们确认,才全部查清楚。”曾晨英告诉记者,父亲为了挖掘党和红军及领袖毛泽东、朱德等在宁都进行革命实践的历史,先后采访了康克清、谭震林、何长工、萧克等近百名红军老干部和宁都起义参加者,记录了大量翔实的口述资料,搜集到许多珍贵史料。

  1974年,曾庆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收集资料时,首次发现并带回珍贵的历史文献《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1979年9月,宁都起义参加者、开国中将孙毅回到宁都,向曾庆圭介绍赵博生房间内物件的摆放位置,并一同还原了当年赵博生房间内的布局。曾庆圭还将孙毅忆唱赵博生的《革命精神之歌》作录音,并请宁都师范、宁都中学的音乐老师记谱,使之得以传唱。

  为收集资料,曾庆圭常年奔波在外,他解释道:“很多老红军年事已高,不加紧采访,这些‘活历史’就会彻底消逝。”

  女儿曾晨英:

  被誉为“活资料库”

  在宁都起义博物馆大院里长大的曾晨英,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开始接触宁都的革命历史,并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高中开始,她就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帮着父亲誊抄手稿、校对和复写。1999年父亲退休后,26岁的曾晨英调入宁都博物馆工作,接过了父亲的“事业棒”。

  在《宁都起义将士名录》里,郝培谋的出生年月和籍贯均不详。2021年3月23日,郝培谋的女儿到宁都走访,曾晨英接待了她,从而了解到了郝培谋的大量史实资料。她将这些资料细心地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同时在相关书籍上进行备注,方便自己翻阅。

  还有许多宁都起义参加者缺少照片传世,比如王铭五、曹光裕、蒋耀德、谭志刚等。类似这样的关键信息,曾晨英都记得清清楚楚,不管有多么困难,她都会竭尽所能去访问到来。2016年,她随采访组远赴四川成都采访了唯一健在的宁都起义参加者赵世新老红军,将采访手稿整理成文,刊发在《党史文苑》杂志,广泛宣传宁都起义历史,为宁都起义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口述、视频资料。

  “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就要干好。”曾晨英说,革命历史文物的搜集是一大难题,父亲那一辈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寻访整理搜集的。从业20多年来,曾晨英顺着父亲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宁都的乡间田野、街头巷尾。现在信息科技日渐发达,曾晨英有了更多的方式,可以通过向社会征集和询问来搜集更多关于宁都革命历史相关的文物和信息,进而丰富这段历史的细节。

  在曾晨英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端是其父亲出版的书籍,被她翻了一遍又一遍,成为她的办公“字典”,另一端是新馆的陈列大纲、版式稿。尽管非科班出身,但曾晨英愣是靠着一股子“蛮劲”,写出了一篇篇颇有建树的文博论文、党史文章,成为宁都乃至赣南远近闻名的文博专家、红色文化研究者,被誉为“活资料库”。

  曾庆圭是1989年宁都县的拔尖人才,曾晨英则是2023年宁都县的拔尖人才,父女俩都成了当地红色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

  “当年,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内部,一楼设‘宁都起义历史陈列’,陈展大纲由父亲编撰完成。如今新馆建成了,布展的任务交到了我手上,我深感责任重大,无比光荣。”曾晨英说,守护红色记忆,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红色基因的最好传承,她将用心、用情守护好宁都革命历史文脉一线,将父亲毕生所爱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