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盘流水线
农户正在将秧苗移到插秧机上
春耕、播种、喷防、收割……无论是春耕夏收还是秋收冬藏,崇仁县的田间乡野,各式各样颜值高、功能全的农机来回奔跑,成为现代农村亮丽的风景。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近年来,崇仁县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农机装备大幅提升,机具结构持续优化,全县粮食综合机械化率达89.675%,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近日,记者走进崇仁县,探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三新”密码。
新高度 综合机械化程度高
眼下,早稻迎来插秧高峰期。在巴山镇罗溪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早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插秧作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两台插秧机开足马力,在平整的水田中来回穿梭,所过之处,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精准插入田间,转眼间,水田便披上了一件生机勃勃的绿装。
“今年早稻插秧比往年提前了一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50多亩,算下来500亩地5天就能插完。”种粮大户吴东华站在田埂上,满脸笑容地介绍道。伴随着“咔嚓、咔嚓”的机械声,插秧机高效而精准地作业着。“机械插秧使秧苗行距、株距均匀整齐,深浅控制精准到位,既保障了秧苗生长的一致性,又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早稻产量的提高。”吴东华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他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600公斤。
崇仁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今年早稻春耕总面积21.99万亩,其中机械化种植面积达15.09万亩。崇仁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专班负责人赵江介绍,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该局还通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种粮补贴等政策,提升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384.9万元,529户农户受益,机具数量1003台(套)。
新模式 托管从业人员多
“农业生产找托管农民增收地增产”“种地不看天收获不下田”……走在崇仁县的大街小巷,关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标语随处可见。
“当好‘田保姆’,不仅要能种会管、按时收割,还要把粮食烘干储存好,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崇仁县护农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技术员章军辉向记者介绍,该中心把烘干塔建在稻田旁,就地就近为刚收割的农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避免了稻谷发霉变质,赢得了不少农民的点赞。
此外,农民按需点单、服务到田的模式,倒逼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服务环节,增强服务能力,向全产业全过程拓展。“从前的服务像是‘大锅菜’,现在要逐渐向精细化转变。”章军辉说,当前农产品种植品种繁多、产品品质不一,要帮助农户获取优质优价,必须区分农产品品种和品质,分类服务。据测算,实行托管的区域水稻亩产比非托管区域普遍增产40公斤以上,产品优质品率较非托管区域平均高出6个百分点。“粮食实行单独收割、单独烘干、单独储存、单独出售,较非托管区域,粮食每公斤可以多卖0.4元。”
近年来,崇仁县优化社会服务,全面推广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健全农民种粮保障机制,实现耕田、播种、插秧、收割、烘干、装袋等过程的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目前,社会化托管服务组织的从业人数达6300余人,拥有各类作业机械3.7万余台(套),全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面积已达到全县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9.8%。
新赋能 农事服务能力强
在孙坊镇栋坊村水稻育秧中心,智能催芽机正精准调控温湿度,无人机在空中巡检供电线路,科技的力量正全方位赋能农业生产。
“我们育秧全部采用智能化生产,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自动补水的精准控制,这些技术让育秧更高效。”该中心负责人吴小清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催芽机,由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自动补水,每天可处理1000公斤种子,满足周边多个乡镇的用秧需求。”
栋坊村育秧中心的智能升级只是当地农事服务能力强的一个缩影。如今,从催芽、育苗到巡检,智能化设备贯穿全程,科技正成为崇仁春耕的“新农具”。据统计,该县聚力搭建各类农事平台,目前已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个、水稻集中育秧中心15个、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3个,单季集中育秧可供栽插面积超10万亩。
本报记者 胡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