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云 蒋文锋 喜庆吉祥的大红中国结、气势雄浑的《千里江山图》、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墙……位于高新区的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楼展厅内,一件件充满艺术之美的作品跃然眼前。令记者惊讶的是,这些居然都是用一种新型材料——发泡陶瓷制成的。 “发泡陶瓷具有防水防火、保温隔热、高强轻质的特点和卓越的加工性能,打破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公司董事长孔令珂语气中透着自豪,“目前厂里订单充足,节后一复工即进入满负荷生产。” 江西中材是一家专注于发泡陶瓷的研发、生产、应用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发泡陶瓷板20万立方米,是目前国内发泡陶瓷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能有今天,多亏了新余学院的张博士。” 孔令珂口中的张博士,正是新余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于2016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80后”力学博士张建营。 张建营与江西中材结缘,还要从6年前说起。 2019年,公司看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转型新材料领域,自主研发出了以矿山尾矿、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的发泡陶瓷新型墙材。孔令珂深知产品从成果转化、量产,再到进入市场,还有很多技术环节需要攻关。“但引进人才成本高,就算人招进来了,我们也不一定留得住。”孔令珂说。 也正是那一年,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新余依托本地高校等资源,组建“工博士”服务团,派驻企业,合力解决科创难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用武”之地的张建营,成为首批“工博士”服务团成员。 一方有需求,一方有“智”源。经市科协牵线,孔令珂和张建营实现了双向奔赴。 “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不合格产品中,强度不达标问题占比约30%,密度不均匀问题占比约25%。产品实际承载能力比设计标准低了约15%……”扎进公司两个月,张建营找到问题所在。 经过张建营团队反复试验调整,优化材料配方和微观结构,改进后的发泡陶瓷墙板性能、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2020年上半年,发泡陶瓷墙板面市,孔令珂满怀期待。不料,大半年下来,一个订单也没接到。积压的产品从厂区堆到了马路边,惹得相关部门频频来电催搬。 几番思索,大家找出原因:“建筑材料,安全可靠是关键。当时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发泡陶瓷墙板,缺乏示范应用,再怎么说自己产品好,客户看不到效果还是不敢用。” 张建营再次接单——团队通过软件计算、实验模拟,检测风荷载、抗压和抗折强度等,验证了发泡陶瓷墙板保温隔热、隔音降噪、安装便捷等诸多优点,适合建筑装饰、内外墙非承重围护结构、园林景观等多个领域。围绕产品研发与应用,他们参编了11项国家、团体和地方标准,对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技术创新、促进设计施工各方协同意义重大。 为助力发泡陶瓷应用推广,在张建营的建议下,新余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工法楼采用发泡陶瓷建成样板房,公司也在厂区将发泡陶瓷应用元素及场景以实体形式呈现。2022年7月,由新余学院牵头的江西省房地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参会的40余家房地产建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参观样板房后,对发泡陶瓷这一绿色新型建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有应用案例,有科学数据,客户心里有了底,市场逐渐打开,订单纷至沓来。近几年,公司业绩持续攀升。“2023年,二期生产线建成投产,产能翻番。2024年,在建材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营收实现15%逆势增长,达到1.2亿元。”孔令珂说,公司发泡陶瓷被当地相关部门列入建筑材料推荐清单,公司还被推荐为中国建材市场协会轻量化构件分会轮值会长单位。 “这是2024年10月拍的视频,你看,来厂里装货的大卡车排到了马路边。”孔令珂端起手机,向记者展示。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加入“工博士”服务团6年间,在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张建营也是收获满满——获得2项个人授权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还成功立项新余学院首个省级校企合作一流课程,每年输送近200名学生到企业实习。 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自“工博士”服务团组建以来,我市共选派4批次“工博士”共计47人次赴34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合作,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联合申报或实施科技项目20项,显著改进生产工艺9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带来超30亿元的营业收入。 “接下来,我们计划把发泡陶瓷运用到老旧房屋改造中,进一步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张建营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