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吕玉婷 李雪辰 “老板——”“等一下,马上来。”一位身穿 polo衫,脖挂卷尺,目光炯炯有神的中年男人正用脚上下踩动缝纫机踏板,双手紧紧按住衣服在缝纫机“哒哒哒”的针脚下“游走”,嘴里还在回应客户。每天被喊上百次“老板”,52岁的彭维程练就了“一心多用”的本领。在新亚新商城这座曾火爆全城的室内大型市场里,裁缝彭维程用三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市场的兴衰,也在针线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针线人生: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提到新亚新3楼的79号裁缝铺,几乎每个经常来新亚新购物的老客或者服装店店主都能够精准定位,在这个“犄角旮旯”手拿着等待彭师傅“拯救”的衣服说出需求。“285,快点哈。”285代表二尺八点五的裤长,彭维程只需往后看一眼服装店老板然后点个头,“好哦。”店主不问价格,彭师傅不问店名,只需短短几个数字就是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他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30年前用28元买的老式剪刀泛着温润的光,五颜六色的线轴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彭维程从1995年新亚新开张便扎根于此,三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除了过年过节,他从未给自己放过一天假。 一边做着手上的活,他回忆起往昔:“几十年前裁个裤脚能赚2块钱,那时候一碗粉1块5毛钱,我吃碗粉还能剩5毛钱,现在做一单赚5块钱,连一碗粉都吃不起咯。”话语中虽带着几分调侃,却难掩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转行,“我就擅长做裁缝,我的眼睛特别好,现在都50多岁了,针头、线啊都看得清清楚楚。顾客往这儿一站,我用眼睛就能估到他的尺码。”说话间,他拿起针线,穿针的动作行云流水,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聚焦在那小小的针孔上。 整个商城的服装店老板、远在城市另一头的专卖店、以老带新来的客源都成为彭维程的忠实顾客。“可以说,好多客户都和我处成了朋友关系。”说话间,楼下亮亮男装店的老板在等待期间熟络地开关熨斗,为彭师傅最后一步熨烫衣服做好准备。 唯手熟尔:一针一线织就生活 说起与裁缝的缘分,彭维程师傅陷入了回忆。小时候贪玩,左腿受伤,膝盖不能弯曲,17岁那年,他选择了可以不用经常行走的裁缝行当,来到老西街当学徒。“我们那一批几乎是最后一批裁缝学徒,现在都没人愿意学了,当时我两年半就出师,还与师姐结缘,跟她一起学习,后面跟师姐结婚、成家、开店。”彭维程笑着说。 在学徒的日子里,他是最刻苦的一个,别人休息时,他还在琢磨针法、练习裁剪。正是这份努力,让他靠着这门手艺成家立业,还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可以说,在一针一线间搭建了工作生活的桥梁。 1993年,彭维程向亲戚借了几百元在当时最繁华的赣西商品街开店,主做定制衣服,1995年开始入驻新亚新商城,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商户。随着时代的发展,衣服款式越来越多,定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同期学徒都已经转行。2002年,彭维程开始慢慢转型做缝补,但是他依旧不断琢磨衣服款式、材质,研究修补技术。每次见到特殊材质,顾客要求高的时候,他便视作一次挑战。“顾客一般提出的要求我都能满足。”他的自信来自30多年的娴熟技艺。“无他,唯手熟尔”是对彭维程最好的评价。 如今,尽管左腿膝盖不能弯曲、行走不便,但他依然每天忙碌在裁缝铺里,打包、熨烫做好的衣服,眼神专注,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在与客户交谈时,他关切地询问对方衣服做得怎么样,那认真的模样,彰显着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繁华与沉淀:坚守中的价值与满足 曾经的新亚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人多的时候挤都挤不进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城有些冷清,但彭维程的裁缝铺里,客户络绎不绝。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要忙到夜里一两点,虽然辛苦,但他却觉得无比充实。 “我天生就适合做裁缝。”彭维程骄傲地说,“视力好,‘硬件’条件适合做裁缝。‘软件’也好,三十多年我从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一工作就能静下心来,即使是夏天我也不觉得热。” 彭维程总是认认真真地把每件衣服做好,尽量让每个顾客都满意。“有时候,来逛街的人衣服、裤子开线了,我都会免费帮他们缝好。”说起这些他总是很腼腆地笑着,“这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有一回,一个顾客在他店里修改裤子时遗落了6000块钱,他发现后赶紧联系对方回来取。 正是由于彭维程的认真和热心,赢得了无数客户的认可。家住城北的何大姐在彭师傅家缝缝补补已有二十多年。她说:“彭师傅不仅技术好,人也很随和,我有缝补需求都是从城北过来交给他,他做事我们放心。”“我是听服装店老板推荐来的,感觉师傅很认真,做的活又快又好……”市民陈紫点着头说。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坚守在这个角落里缝缝补补,是被社会需要的,也是有价值的。我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说话间,他又开始忙碌起来,不断调整修改衣服,仔细熨烫衣物,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热爱。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彭维程的剪刀裁开过时代的褶皱,针脚缝合过岁月的裂痕。从赣西商品街的定制服饰到新亚新市场的改衣小铺,从左腿不便的学徒到顾客口中的“活招牌”,他用自己的双手,在针线间编织着梦想和生活。在新亚新商城这座充满故事的市场里,这个“无名”的裁缝铺,给顾客创造了温暖一隅。 真正的劳动精神从不需要聚光灯,它藏在每一道密实的针脚里,藏在每一次顾客试衣时的笑纹中,藏在“被社会需要”的踏实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