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瑶
一座座废弃已久的矿山,昔日采矿遗留的道道“伤疤”经过“治愈”已焕然新生,变成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我市紧盯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以“生态修复+文旅开发+产业植入”创新模式,不断推进环境治理与美丽经济共生,废弃矿山实现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荒地变成宝贵的耕地,悬崖峭壁变成绿色阶梯,地表裸露的矿山变成休闲娱乐的公园,实现“疮疤变风景、资源变资产”的美丽嬗变。
渝水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去粗放无序开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点多面广,既影响生态环境,也带来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为此,渝水区政府对全区关闭的30余座露天矿山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分析,对需要工程修复的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并启动矿山生态修复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计划修复面积约2790亩,预计新增旱地面积约427亩,新增林草地2000余亩。
通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开展,充分利用矿山现存的地势,重构地形地貌,采取“靶向治疗”策略,缓解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显著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矿山开采时破坏及占用的土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矿山周边人居出行环境,更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弥补了生态环境历史欠账,真正实现“还原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
仙女湖区欧里镇金石山因石灰石资源丰富而闻名,该地采矿业始于1921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鼎盛时期,周边采石场、石灰窑多达50余家,每天来来往往的货车1000余辆。然而,由于粗放无序开采,给金石山留下许多“疮疤”,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尘土漫天,既影响生态环境,也带来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为此,仙女湖区创新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建设、综合治理、收益共享”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探索“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对金石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改造,打造成一座占地面积1278亩的集生态修复、矿山旅游和古镇度假三大板块于一体的矿山公园。
通过生态修复,金石山矿山公园新增林地220余亩、草地360余亩,大地“疤痕”长出新绿。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400余人就业,有力拉动欧里镇洲上村、欧里村、昌坊村等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我市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成功尝试,不仅充分利用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还为周边农民带来了增收的希望,为乡村振兴事业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丰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