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定力中把握战略主动
——罗坊会议的历史启示
2025-10-23

张萍   1930年10月,在江西新余罗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召开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联席会议,即罗坊会议。会议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革命锚定了前行方向;而在复杂局势中灵活运筹的战略主动,又让这条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深入探寻罗坊会议的抉择逻辑,正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困局中辨方向、于被动中谋生机的核心密码,其蕴含的定力与主动相统一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坚定正确道路:罗坊会议的历史抉择   道路选择,从来是革命成败的根本。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革命的十字路口,罗坊会议以直面问题的勇气与立足实际的清醒,在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上实现了实践跃升。这条道路的最终确立,既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也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不断纠错中探索出的必然选择。   1.道路探索的历史脉络:从教条主义困局到实践奠基   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始终伴随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中国国情的根本命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曾让革命付出沉重代价。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武装起义相继受挫,以最惨烈的方式揭示了一个真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俄国模式。国民党反动派在城市的力量异常强大,而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尚显薄弱,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下,盲目冲击中心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阵痛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提供了理论支撑;1928年10月,毛泽东基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系统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可能性;1930年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党内通讯更是明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思维桎梏。这些探索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方向,又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道路的探索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曾被指责为保守主义,“以乡村为中心”的主张被质疑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有人断言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但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至1930年上半年,全国10余省份的300多个县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特别是赣西南根据地发展,从南丰到永新、由寻乌到峡江,纵横700余里,人口达400万,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而同期各地模仿俄国模式的城市起义接连失败,则从反面印证了教条主义的危害。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经验与教训,为罗坊会议打破思想束缚、坚持正确道路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历史已经证明,脱离中国实际的道路注定行不通,唯有立足国情、扎根实践,才能为革命找到生路。   2.罗坊会议的历史性抉择:以实践纠偏锚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30年的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充满诱惑与风险的节点。这一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客观上为革命发展提供了空隙;红军队伍与农村根据地的扩大,也让部分同志产生了“革命高潮即刻到来”的乐观判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与党内“左”倾思想交织,催生了李立三“攻打中心城市、会师武汉”的冒险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红二军团奉命攻打武汉,兵力从1.6万人锐减至3000多人;红十军进攻九江,2万余众仅剩3000人;仅8、9两个月,就有11个省委被国民党破坏,党员数量从19万人骤减至12万人。尤其是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役,久攻不克、损失惨重,让“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暴露无遗。   当红军撤围长沙后,行动方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是继续执行中央的“左”倾指令,还是硬着头皮进攻南昌、九江等大城市?还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更稳妥的发展路径?从撤围长沙到攻占吉安,从进军袁水流域到最终召开罗坊会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争论中逐渐清醒。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进而反对立三路线,并采取他们‘一生事业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推翻立三路线’”。   罗坊会议上,这场关乎革命方向的争论既达到了顶点,也迎来了转机。毛泽东以极大的耐心与清醒的头脑,反复向到会干部剖析敌我形势:国民党军队在中心城市部署了重兵防御,红军不仅兵力、装备处于劣势,更缺乏城市群众基础,攻打大城市必然失败;反观根据地,有坚实的群众支持、熟悉的地形优势,依托苏区作战才能保存并发展力量。他以两次攻打长沙(敌强我弱、无群众配合而惨败)与攻取吉安(依托根据地、群众支援而成功)的对比为实例,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最终,会议坚决纠正了攻打南昌、九江的冒险计划,明确提出做好在苏区内作战的准备,把敌人放进来,集中力量消灭敌人的战略方针。这一抉择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军事行动的调整。1931年3月《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决议第一号》曾精准指出:“攻打长沙后事实证明立三路线是错误的,行不通的,使总前委的路线得到转变……迅速地走上正确路线。这个转变的正式形成,是在新余的罗坊会议,这是经过袁州会议、峡江会议、太平圩会议,许多严重斗争才有这个结果”。罗坊会议的历史性贡献,就在于它以实践为标尺,有力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推进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革命牢牢锚定了正确方向。   把握战略主动:罗坊会议的决策密码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坚守,不仅为破解现实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催生出把握主动的战略智慧。罗坊会议从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出发,以思想破冰凝聚共识,用战术创新打开局面,靠群众路线筑牢根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于被动中寻主动、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卓越能力。   1.坚持实事求是:在清醒认知中锚定主动方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路线、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罗坊会议的突破,始于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坚守。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根本失误,正在于对形势的主观臆断,他误判世界革命高潮即刻到来,将中国视为引爆世界革命的关键。否认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认为革命高潮能在任一省份率先爆发,采取急性病式的冒险行动,脱离实际空谈主动,只会沦为盲动。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罗坊会议以冷静态度剖开形势本质: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虽军备竞赛加剧,但联合镇压中国革命的可能性远大于内部崩溃;在国内,军阀混战虽为革命提供空隙,但当红军威胁国民党统治根基时,反动派必然缓和内部分歧、一致围剿——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围剿根据地,正是这一判断的直接印证。更关键的是,会议始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红军攻打长沙时,城内工人未响应、城外农民支援有限的现实,与城市群众会热烈欢迎红军的预判形成鲜明反差;而攻取吉安时,群众主动送情报、筹粮草的场景,又印证了依托根据地作战的正确性。这种实践—认知—再实践的逻辑,最终让会议明确:敌强我弱的核心态势未变,红军战略重心必须放在依托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上。唯有先看清时与势,才能找准进与退的主动方向。   2.坚持斗争统一:在凝聚共识中筑牢主动根基   “斗争”二字贯穿会议全过程,以斗争谋共识。在斗争中,党和红军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斗争,而且成功解决了许多战略性问题,逐步掌握了战略主动。罗坊会议召开时虽已中止进攻南昌、九江的行动,但受“左”倾思想长期影响,红军内部分歧仍存:部分干部质疑不打大城市“这是违背中央精神,就会断送中国革命”;是保守退缩的行为,还有人对“诱敌深入”战术存疑,担心把敌人放进根据地会打烂坛坛罐罐,动摇群众信心。面对分歧,罗坊会议展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统一智慧。敢于斗争,是指不回避矛盾——会议没有因“违背中央精神”的指责而动摇,而是直面分析“左”倾冒险的危害;善于斗争,是指用事实与道理服人——毛泽东等领导人一方面对比两次攻打长沙与攻取吉安的伤亡数据、群众响应度,让干部直观感受冒险进攻与依托根据地的差别;另一方面阐释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不打大城市是为避免无谓牺牲,是战略清醒而非战术保守;诱敌深入是为创造歼敌条件,是主动设局而非被动退让。   为让“诱敌深入”战略被更多人理解,毛泽东同志用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分析把敌人放进根据地,我们有地形熟悉、有群众支持的优势,敌人会成“瞎子”“聋子”。滕代远回忆说,“毛主席费了很大的功夫,尽了最大的耐心,开了许多次会,我们的思想才通了”。   最终,朱德、彭德怀等核心将领达成共识,坚决支持移师赣江东岸、诱敌深入赤色区域的部署。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为实际行动凝聚了内部合力。   3.坚持胸怀大局:在战术升级中激活主动效能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胸怀大局、着眼长远,在深谋远虑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1930年10月,蒋介石10万“围剿”大军已兵临城下,其“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直指根据地。此时红军的核心抉择是:战场设在哪里?是“夹江而阵”主动出击、与敌人正面硬拼?还是“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根据地聚而歼之?罗坊会议以胸怀大局的视野给出答案。毛泽东形象指出,红军目前的实力,好比乞丐与龙王比宝,硬拼肯定拼不过。只有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下的深刻权衡。从局部看,把敌人放进根据地可能暂时损失部分地区;但从全局看,这是打破“分进合击”、依托根据地创造歼敌机会的关键。从当下看,主动退让似乎被动;但从长远看,通过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才能逐步消耗敌人、壮大自己,最终掌握主动权。这一决策不仅解决了战场选择分歧,更推动红军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加速转变。此前红军作战多为小规模袭扰、短途奔袭;而“诱敌深入”要求在更大范围机动、更集中兵力作战——这意味着指挥体系、后勤保障、情报传递都需升级。彭德怀等将领从战略全局出发,主动调整部署,将主力集结于赣江东岸,为后续龙冈伏击战、东韶追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这种超越局部短期得失、立足全局争取胜利的大局观,推动战略构想转化为实战能力,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质变。   4.坚持依靠群众:在凝聚民力中巩固主动支撑   人民群众是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反“围剿”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胜利。罗坊会议强调紧密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胜利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政治动员上,会议强调扩大苏维埃,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男女老幼齐动员,根据地群众纷纷行动,青壮年加入赤卫队配合作战,妇女缝补护理,老人儿童放哨传情报,让敌人陷入处处有陷阱、步步有阻碍的人民战争汪洋。   在政权建设上,会议强调广泛发动群众参加苏维埃的管理,一切重大问题均经过代表会议的讨论与解决,防止新式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产生,强调使苏维埃一切行政合乎群众要求,群众支持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拥护。   在土地政策上,强调要团结贫农雇农对抗富农,针对富农把持肥田、贫雇农无地少地的问题,要求抽肥补瘦、公平再分。罗坊会议后,赣西南苏区开展大规模土地再分配,极大激发了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根据地群众主动送粮带路,甚至坚壁清野让敌人无粮可寻,成为最可靠的“后勤部队”。   在瓦解敌军上,会议通过士兵运动委员会开展白军工作,向国民党士兵宣传“都是穷苦人、不要打自己人”的道理。许多被俘白军士兵了解红军“官兵平等”“分田分地”政策后,自愿加入红军,从“敌人”变为“战友”。这种“攻心为上”的策略,既削弱了敌军战斗力,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有了更广泛的力量支撑。   传承历史智慧:罗坊会议的时代价值   罗坊会议的历史实践,深刻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保持定力与把握主动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对正确道路的坚守,为把握主动提供了方向锚点;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筹的主动,又让道路选择在检验中不断巩固。这种以定力立根、以主动求进的智慧,本质上是“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体现:不迷信教条,所以能在争议中坚守正确道路;不盲从经验,所以能在变局中灵活把握主动。   站在今天回望,罗坊会议的启示依然鲜活:面对复杂局面,既要锚定长远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风浪所动;又要立足当下实际、灵活把握主动,不因路径依赖而困。唯有将“定力”与“主动”熔于一炉,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武器,以凝聚共识为行动保障,以依靠群众为根本支撑,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于变局中开辟新局。这正是罗坊会议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