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周人”的故事》(11)陈翠荣:构建周恩来的“云世界"
2020-07-11 21:15 阅读
春之声
陈翠荣:构建周恩来的“云世界”
危春勇
“没有周恩来,我的精神生活将是极度匮乏”。这是陈翠荣写在自己网站公告栏里的话。
陈翠荣的qq很特别,昵称CCR,即名字三字拼音Chen Cui Rong的首字母合写,也可以理解成中文字符识别(Chinese Charactor Recognize)首字母的合写。他说之所以这样标注,缘于自己一直致力于周恩来文献资料的文本化整理。而其个性化签名更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对周恩来不感兴趣的人不要加我!”真够有个性的,简直“个性”得咄咄逼人,让群友没有一点商量和回旋的余地。
他曾这样向友人表白自己的个性特点:“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整理周恩来资料,一天不做闲得发慌,没空感到空虚无聊;一切都过眼烟云无所谓,唯有周恩来让我心潮澎湃,两眼放光。”
这就是陈翠荣,一个视周恩来为信仰的“70后”。

(原周恩来保健护士郑淑芸与陈翠荣等青年“爱周人”亲切交谈)
一、 因沉湎于周恩来的世界里,首次高考落榜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周恩来逝世时,陈翠荣才4岁,而自懂事起便开始关注周恩来。具体时间说不清,但记得还在读小学一年级之前,他看到很多场合悬挂着的领袖画像,深为其中的周恩来标准像所震撼。“天下竟有这样俊美绝伦的英武男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纯真的印迹,再加上听到大人们讲述的关于周恩来机智雄辩的口才的故事,还有小学课本里有几篇关于周恩来的文章,都使少年陈翠荣潜意识便觉得这个人肯定不简单。
有意识地收集周恩来资料是初二的时候,他从图书馆借来《天安门诗抄》抄写。虽然他不会写诗赋词,却从《天安门诗抄》中体会到亿万群众的力量,体会到周恩来人格的魅力。“这样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伟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或许,就是从这时开始,陈翠荣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已经离不开周恩来,并且魂牵梦绕,甚至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接下去的高中三年,没怎么用心思在读书上。多数时间就是跑书店、图书馆,那时也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都是手工抄写这种最原始的方式。
也正由于太过于关注周总理,放松了学习,成绩从小在班里还算可以的陈翠荣1991年第一次高考,以4分之差失利。也难怪,谁叫他在高考的前一天还心不在焉,不好好地看课本,还在看所谓的“杂书”呢!
二、选择赴京读书,就想为收集周恩来资料便利些
高考受挫,陈翠荣自然很不好受,除了复读没有更好的选择。接下来的一年,对陈翠荣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与电视隔绝,把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和资料等存放在一个纸板箱里贴上封条不接触,集中精力只看学习方面的材料。他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有时我内心非常痛苦,但想到这是暂时的分别,我就以坚强的忍耐力克制。我默念着,等我考上大学以后,再来疯狂地补课吧!”对于一个原本天天要接触周恩来资料、平生再无其他嗜好的人而言,这是何其痛苦,又是何其无奈!
1992年夏,经受一年煎熬的陈翠荣以自信的心态再度走进了高考考场,最终金榜题名。那时上海人很少愿意报考外地高校的,哪怕是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没有吸引力。他却报考了北京的学校,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想到北京读书收集周总理的资料方便些。
在北京的四年里,陈翠荣似乎是想把“失去”的一年补回来,课余又是疯狂地收集整理周恩来资料。一到节假日,便是往毛家湾中央文献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书店、琉璃厂中国书店、北京图书馆,还有各种地摊上跑,看到有自己需要的资料便“淘”回来。1996年大学毕业回上海时,木箱子里三分之二以上是有关周恩来的书。
三、网络上创办“档案”,构建周恩来的“云世界”
1996年参加工作后,陈翠荣如同挣脱牢笼的小鸟,自由翱翔在自己的天地。他买了电脑,开始放弃手抄的收集方式。通过上网,他结识了不少和自己一样的“爱周”人。在同好友交流的过程中,陈翠荣学会了网页制作方法、照片收集方法、文字校对方法,等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很快将学到手的这些技术运用到周恩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之中去。
当别人玩电子游戏乐此不疲的时候,他陶醉在他的周恩来世界里。从2006年开始,陈翠荣以“周恩来档案”为名,建立了集周恩来文史资料之大成的专题网站,迈开了长期致力于周恩来文献资料电子化的坚实步伐。
“让我们走过周恩来生命中的每一天!无论欢乐还是苦涩,我们和他一起面对!”打开“周恩来档案”,我们看到有“十里长街”“档案馆”“图书馆”“音像室”“写作室”等以电子文件为载体的多个栏目,范围包括周恩来讲话、文稿、图片、手迹、书籍、报纸、杂志、画刊、音像、影视等诸多方面。内容越来越充实和丰富,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仅以《人民日报》周恩来邓颖超专题资料为例,涵盖了1946年至2020年74年间所有涉及周恩来、邓颖超的文字,约4.18万件,6933万字。陈翠荣说:周恩来档案网上发布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在自己的移动硬盘里呢!
为周恩来建立一个“云世界”,编辑《周恩来全集》,是陈翠荣的最大愿望。世界上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中国为什么没有《毛泽东全集》《周恩来全集》?他曾多次向我们这些周迷描摹自己心中的蓝图:把凡是目前尚存于世、已经公开的可以看到的、散见各处的周恩来文稿都尽量完整地搜集起来,按照规范的体例加以整理发布,也为今后更多周恩来档案的解密预留空间。同时,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基础上,继续深化、细化、充实生平资料,减少并逐步消除盲点,全方位、多侧面、新角度、原生态地展现周恩来的一生,起名为《走过周恩来生命中的每一天》。照片、手迹、录音、视频的收集整理,都从属于这个中心任务。
这真是个宏伟计划!陈翠荣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多年来持之以恒,从不松懈,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朝着这个既定的前行迈进。
四、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精神上非常充实和满足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一点击进入“周恩来档案”网站浏览,这曲悠扬且深沉的旋律便在耳边响起。借用王菲《传奇》放在这里,既是陈翠荣自己对周恩来情感的释放与流淌,也是对网友心灵的洗涤与滋养。
“周恩来档案”创办十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可谓是积案盈箱,包罗万象。堪称是国内汇集周恩来电子文档最大、最多的专题网站,成为周恩来崇拜者、研究者的精神家园与求索驿站。身为创办人,陈翠荣倾注了自己的极大心血,并为此付出了难以计数的时间、精力,还有对网站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的经费。
在局外人看来,收集整理资料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创办“周恩来档案”网站付出得这样多,还时不时要顶住少数人的误解,那究竟有没有什么收获呢?陈翠荣觉得,通过对周恩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自己在精神上大有所获。他说,自己对周总理从小就“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精神上非常充实和愉悦,只有无所事事、闲得发慌的人才会做无聊的攀比、斗富、内讧。周恩来这样波澜壮阔的神奇人生,我们挖掘、探索还来不及呢!

“所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庆幸和周恩来神交已久。没有周恩来,我的精神生活将是极度匮乏。”陈翠荣毫不隐讳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结。
五、学习和研究伟人史料,获得崇高人生感悟
收集、整理周恩来资料的过程,实际也是学习和感受伟人品德、风范和精神的过程。精神变物质。陈翠荣说:周恩来写的文章、发表的讲话,看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多少也学了一点,就是写作能力、说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也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学得很不够了。再有,现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包括如何使用扫描仪、录音笔、数码相机,如何上网搜索,如何使用文字编辑、图片处理软件,如何制作网页,如何管理维护个人主页,甚至如何使用QQ和微信,如何扩大交际圈多结识朋友,根子上、骨子里都是为了收集交流周恩来资料的便利,这也是“顺带”的收获吧。
收集整理资料,自然少不了要挖掘、盘活和使用资料。陈翠荣通过对文史资料的研读和学习,还撰写了不少有关周恩来研究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当他看到少数别有用心者造谣惑众,肆意散布诋毁和攻击周恩来的言论,便拿起“武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史实和材料,有理、有据、有力地进行回应,予以驳斥,为周恩来辩护。有《关于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下半旗的调查报告》《捍卫总理尊严是我的责任》、《我心目中永远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入党时间之辨证》《周恩来学历之考辩》《周恩来是宣传出来的吗》《永远刻骨铭心的怀念》《周恩来,屹立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的丰碑!》等等,每一篇都饱含深情、具有分量。
2015年9月以来,在网友的支持鼓励下,在爱周人的网络群里,陈翠荣开设了《总理知识讲座》,深入浅出、风格清新,不落俗套、亦庄亦谐,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累计超过600期。所有的讲座记录都有志愿者整理,供爱周人免费下载。现在每到讲座开始的时候,好多人都早早地候着开场了。
陈翠荣坦言自己原来是个性格内向的、闷声不响的人,收集周恩来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性格,使自己变得健谈起来。
思想上受到洗礼,心灵上得以净化。“人生的快乐不在于金钱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在于金钱财富的多少,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说物质生活方面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是唱高调、假大空,而是自身的思想境界要高远一些,不要太世俗。”这段带有哲理、看似与周恩来资料收藏无关的题外话,实则是陈翠荣这些年来在收集整理周恩来资料过程之中获得的感悟与体会。
(陈翠荣,1972年生,上海松江人,在松江区审计局工作。从小喜欢周总理,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始于初中,在北京读大学期间流连于图书馆、书店(摊),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投入到总理资料收集整理上面了。
2006年起建立了周恩来档案网站(www.zhou-enlai.com),系统发布资料。2015年以来在网友中开设《总理知识讲座》,坚持不懈做好义务宣传员,累计已超过600期,讲座记录整理后供网友下载。致力于周恩来原生态资料(文稿、照片、影音)的挖掘梳理,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周恩来全集》的诞生。)
策划、统筹危春勇
征稿邮箱:1577851504@qq.com
微信:138708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