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实践队探访新干县,探寻陆基圈养桶养殖模式
8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江西省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研究”实践队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为深入了解当地陆基圈养桶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成效,先后参观了界埠镇湖田村海源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和金川镇长港村桔红家庭农场。
海源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智能化养殖让鲈鱼品质更优
上午九点,实践队抵达海源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时,三十余个蓝色陆基圈养桶整齐排列在农场中央的空地上。桶身直径约 3 米,高度近 2 米,桶内水体清澈见底,数千尾鲈鱼在水中穿梭,尾鳍摆动时激起的水花顺着桶壁的溢水口流入下方的沉淀池。
“传统池塘养鲈鱼,一亩水面最多产两千斤,还得担心雨季翻塘。”农场负责人说道,这些圈养桶配备了全自动增氧系统,溶解氧浓度能稳定在5毫克/升以上,“你看这水温计显示 26℃,正是鲈鱼最活跃的温度,它们每天能吃下去体重 3% 的饲料,长速比池塘养殖快三成。”他指向桶壁内侧安装的黑色管道,称这是推水装置,能让水体形成循环流,使鲈鱼保持逆水游动的状态,肉质会更紧实。
实践队成员注意到,每个圈养桶下方都连接着三根不同颜色的管道,负责人介绍,这正是循环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色管道负责进水,保证水体的新鲜度;灰色管道排放经过初步过滤的废水,这些废水会进入专门的净化区域进行处理;黑色管道则将沉淀后的淤泥输送到旁边的有机肥生产区,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套循环系统能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60% 以上,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他指着不远处的净化池说,里面的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在智能投喂方面,负责人带着实践队成员来到圈养桶旁的智能控制柜前。“我们采用的是智能投喂机,能根据鲈鱼的生长阶段、水温等因素自动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 他边说边操作着控制柜,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各个圈养桶的投喂计划,“以前人工投喂,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投喂不均的情况,现在有了这个,省心多了,而且饲料浪费也减少了 20% 左右。”
谈及病害防控,负责人表示这是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会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病害风险,就会及时采取措施。” 他指着旁边的药品储存柜说,里面的药品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不会对水体和鱼的品质造成影响,“同时,我们还注重养殖环境的清洁,定期对圈养桶进行消毒,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桔红家庭农场:适配模式助力塘角鱼高效养殖
下午两点,实践队来到金川镇长港村桔红家庭农场。这里是一排拱形塑料大棚,棚内分布着八个陆基圈养桶。与海源农场不同,桔红家庭农场的圈养桶规模稍小,桶身覆盖着黑色遮阳网,为塘角鱼营造出适宜的弱光环境。
刘桔红向实践队介绍了农场的循环水处理系统。“我们的循环系统虽然没有海源农场那么复杂,但也能满足塘角鱼的生长需求。” 她指着圈养桶周围的水沟说,这些水沟就是简易的沉淀池,塘角鱼的排泄物会随着水流进入水沟,经过沉淀和过滤后,清水又会流回圈养桶,“这样一来,水资源得到了重复利用,也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在智能投喂方面,刘桔红说他们也引进了适合塘角鱼的智能投喂设备。“塘角鱼的摄食习惯和鲈鱼不太一样,智能投喂机能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调整投喂频率。” 她笑着说,有了这个设备,她一个人就能管理好所有的圈养桶,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雇很多人了。
对于病害防控,刘桔红有着自己的经验。“塘角鱼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她定期会对塘角鱼进行抽样检查,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鱼生病,就会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害扩散。同时,我们还会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增强免疫力的物质,提高塘角鱼的抗病能力。”
实践队成员们一边认真听着两位负责人的介绍,一边仔细观察着养殖基地的设施和鱼的生长情况,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着关键信息,还向负责人提出各种问题,深入了解设施水产的相关技术应用。
实践队队长陈宇琳在总结时表示,陆基圈养桶养殖模式在循环水处理、智能投喂及病害防控等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节水、环保、高效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整理成调研报告,为推广该模式提供参考。(陈俐妍 陈宇琳 施蕾 张庆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