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邹氏书法匾额雕刻:500年刀笔传承演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

2021-01-07 17:45 阅读
艺文

板耕斋内“龙津大渡”匾额

板耕斋内“龙津大渡”匾额

提到雕刻技艺,很多人会想到安义邹双印、邹双勇兄弟两人。他们以刀为笔,传承家族世代匾额雕刻技艺,将一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赋予新的文化活力。

安义书法匾额雕刻传承人邹双印、邹双勇两兄弟

安义书法匾额雕刻传承人邹双印、邹双勇两兄弟

商贾云集 板溪邹氏孕育“板耕斋

南昌郊北的安义县,历史上曾是一个商贾云集之地,明清以来,赣商文化的灿烂成就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地处南昌郊北的安义县,毗邻古镇吴城,潦河穿境而过流向鄱阳湖。借潦河水运商人兴起买卖,一时商铺林立,商贾云集。

商贸的发达,带来文化的繁荣。传统社会的人居文化有着千年传统,开商铺、建宅院,少不了立字号、挂匾额,也由此催生了从事这方面工艺制作的手艺人。

明朝正德年间,在县城潦河板溪码头的板溪街,一个叫邹开泰的手艺人靠以帮人制作匾额为生。据安义邹氏族谱记载,邹开泰“习得书法,通木刻”,名号“板耕斋”,由此开启了邹氏雕刻五百年的传承。

在安义境内,板耕斋遗存的匾额有千年古村罗田“四大府第”、四字堂匾“启绪堂”和千年古村赤石进士第四字寿匾“萱阁郗龄”,雕刻十分精甚,为传统匾额上品。老祖宗当年雕刻有“板耕斋”三个字的石方,幸运地传承到邹双印、邹双勇两兄弟。

作为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安义一张文化名片,邹氏兄弟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刀”。

以刀为笔 雕刻书法

以刀为笔 雕刻书法

侠骨柔情 邹氏兄弟“十年磨一剑”

作为邹氏匾额书法雕刻的第七代传承人,邹双印、邹双勇兄弟学习匾额书法雕刻传承已有四十余年。

兄弟俩幼年时期跟随父亲学习雕刻。邹双印说,父亲原来是政法大学的高材生,那个年代,被下放到安义周边的一个小山村里。“父亲依靠家传的老手艺,做家具、匾额来养活全家。”邹氏兄弟介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的匾额只能雕刻一些反应当时生产生活的字词,比如红色标语、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大队与公社门牌等。“闲暇之余,我父亲会写诗,练习书法、绘画、篆刻。”邹双印回忆,他兄弟二人正是在父亲耳融目染之下,对匾额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家境的贫寒,邹双印、邹双勇兄弟为了找到更多学习素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的二十余年里,经历了一段艰苦而奇妙的旅程。

凭着一辆自行车,一张可随地而席的毛毯,他们两兄弟寻遍江西各地,脚迹踏至周边省市,去寻访古人留下的艺术。为了寻求古人石刻、为了拓墓碑上的碑文、拓印老房子的雕刻纹饰、拓印隐藏在山涧的摩崖石刻、寻求一本字帖,他们可以花上一个通宵的时间,可以在雪夜行走十几里。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兄弟俩拓印书法3000余幅作品。他们白天户外拓印,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书法、篆刻、绘画,逐渐承续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延续了“板耕斋”五百年的辉煌。

书法雕刻作品

书法雕刻作品

演绎经典 刀笔书法传承名家名作

与其他雕刻不同的是,板耕斋的雕刻主要是传习历代名家经典书法,历朝历代的书法精品在邹氏兄弟二人手上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和发扬。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中秋帖》、张旭《古诗四首》、颜真卿《自书告身》、康熙《天下第一福》、乾隆皇帝《天下第一寿》、毛泽东《沁园春•雪》、八大山人《弇州山人诗》和《富阳山水卷》等名家名作都是板耕斋的雕刻内容。

据邹氏兄弟介绍,“板耕斋”如今的书法雕刻技艺集多种艺术门类,融合了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匾额艺术等内容。其中,匾额书法雕刻又是板耕斋的主要内容。

板耕斋的匾额书法雕刻特色还体现在其板材的选择上,板材主要有香樟木、香柏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绿檀木、鸡翅木等。

值得一提的是板耕斋独门绝技“刀笔书法”的基础技法“白文勾形刀法”,该刀法特点是能够直观再现书法运笔的动态美、笔意美,刀刻笔画形成一斜面白文“勾形”,起刀、行刀、收刀、翻刀、转刀和提刀等,均符合书法的法度。刀刻的轻重、深浅变化,能把书法作品的形神意势、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原作的艺术神韵,通过刀刻逼真再现,使板耕斋作品达到“刀笔合一”的艺术境界。为确保作品的完整性、完美性和艺术性,作品由一个人完成。

书法雕刻作品

书法雕刻作品

突破传统 用新思路坚持普及雕刻技艺

专研书法雕刻几十年,邹氏兄弟不仅把板耕斋的良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也让板耕斋的技艺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就在学校中普及这项技艺。为了发扬板耕斋的书法雕刻技艺,他们编好教材进行教学、宣讲,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

近年来,邹氏兄弟拓展新思路,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他们把传统的匾额艺术与现代装潢相结合,运用钩形刀法刻字,利用现代室内灯光折射书法名家名作不变的神韵和动态美。

几十年来的雕刻生涯,邹氏兄弟见证了匾额艺术的沉浮起落。在久经历史风雨的西安碑林中,我们看到的是“石上书法”;而在家族传承的邹氏兄弟独特的匾额中,我们看到的是美焕绝伦的“木上书法”。两相映照,堪为“北碑南匾”新格局。(南昌市文化馆“南昌非遗故事”系列文章,作者:曾悦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